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涉嫌抄袭
2011-12-29黄旭东
人民音乐 2011年8期
小 引
面对音乐界泛滥的不端学风,作为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笔者,愿为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出一点儿力,故在2011年《人民音乐》6月号发表了批评刘承华教授负责的“精品课程”网络教材“音乐美学专题”涉嫌抄袭一文。随后,刘教授在“中国音乐学网”发出回应文章,其中竟然疑惑地问:“(我)不理解他(指黄旭东)为什么要这样,又为什么会这样。”故本文首先对读者同时也向刘教授说明我为什么要、又为什么会再写这篇批评文章,接着列举若干抄袭的具体实例,然后简要说明所谓“参考”与抄袭的本质区别。
一
坦率地说,我根本没时间再去撰写批评文章揭露什么人的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又动笔,完全是由刘教授回应文章中这段话所引起:“……我暗暗地、狠狠地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持清醒和警觉,做到无论在教案撰写还是课件制作乃至课堂讲授上,都要‘凡参必标,凡引必注’。但是,刚下了决心不久,疑虑也慢慢出现:这真的能够做到吗?而且,也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笔者读后的主要感觉是,除了刘教授言不由衷、翻云覆雨、避开学术写作、想方设法为自己的抄袭行为辩解外,毫不掩饰地暴露了刘教授在学术规范问题上严重存在的“糊涂观念”。我想,既然存在“糊涂观念”,必然会在他的学术写作中有所反映。于是,编辑职业的习惯促使笔者忙中偷闲去找他的专著来读。正巧先借到一本2004年5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二版《中国音乐的神韵》(简称“神韵”)。刘教授在该著的正文之后,用3页篇幅开列了33本“参考文献”,其中有好多本是论述中国民族器乐或分析欣赏中国传统名曲的,如1987年出版的袁静芳《民族器乐》(简称“袁著”);1991年出版的李民雄《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简称“李著”);1982年出版的朱舟《中国传统名曲欣赏》(简称“朱著”)。其中“袁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读过,编辑工作需要时又不时查阅。于是我首先有意识、有重点地将“神韵”的有关章节,与“袁著”比对。果不其然,也不出所料,“神韵”中好些乐曲音乐分析的思路与“袁著”一致,特别是有的地方用词造句完全相同(有的略有改动变化),既没有引号,也不加任何说明。然后又核查其他两本,发现存在同样情况。就是说,“神韵”中重点内容之一名曲赏析的许多内容,是照搬正文末尾开列的“参考文献”中的论述,明显涉嫌抄袭。
我粗粗核对的只有三本书,“神韵”别的章节,是否还抄了其他“参考文献”?没有功夫去做比对,不能妄加评说,只有刘教授心里清楚。下面先请读者看看涉嫌抄袭的部分实例吧!
二
本文是纸质版的批评稿,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仅举8条实例,比电子版的要少;读者如有兴趣,请看“中国音乐评论网”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网站。
1.在阿炳《二泉映月》的分析中
“袁著”第65—66页:《二泉映月》共有六段,是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乐曲引子以旋律的切分引入和迂回下行,有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音乐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a处的旋律宁静、平稳……第二乐句b处突然以强的力度,翻高八度的旋律,奏出了明亮有力、奋发向上的短句,有如情绪的一个爆发。强劲的弓法,多变的节奏,显示了阿炳独特的旋律个性。这一乐句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每次主题变奏时,它几乎都保持了原型,不作大的变化。
“神韵”第380—381页:乐曲共六段,属于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引子旋律的切分引入和迂回下行,有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该曲主题有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a的旋律……显得宁静、平稳。第二乐句b突然以强的力度,翻高八度的旋律,奏出了明亮有力、奋发向上的短句,有如触景生情,情绪顿然昂扬,感情突然爆发……这一乐句虽然较短,却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能显示阿炳的旋律性格的乐句。……每次主题变奏时,它几乎都保持了原型,不作大的变化。
2.在刘天华《空山鸟语》的分析中
“袁著”第83页说:?眼引子?演运用装饰音和八度的旋律跳进,配合力度与速度的微妙变化,展现出深山幽谷,空旷寂静的意境。第一段的四个乐句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特点呈示主题。第三、四、五段是乐曲的展开部分,它以各种手法有层次地展开……如第三段用轮指及空弦音烘托旋律的手法;第四段大滑音的演奏,情绪向前发展,特别是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使情绪更加活跃、欢快。
“神韵”第449页:引子在旋律上使用装饰音并作八度的跳进,再配以力度与速度的微妙变化,展现了深山幽谷、空旷寂静的清新意境。……第一段共有四个乐句,分别以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显示乐曲的主题。……第二、三、四、五段是乐曲的展开部分,每一段突出某一种手法,加强音乐气氛,例如第三段用轮指及空弦音烘托旋律,写出鸟鸣的悠闲自在。第四段则使用大滑音演奏,使情绪向前发展,特别是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使情绪更加活跃、欢快。
3.在古琴曲《醉渔唱晚》的分析中
“李著”70页:乐曲[1]“入拍”前是引子,节拍自由,只出现主属两个音,为琴曲结构中比较典型的“散起”。接着是句幅短小的吟唱性音调(旋律活动音只有五度),动作性的摇橹节奏,又见暮色苍茫之中醉渔哼唱著渔歌的情景。当这个主题材料重复时,开始作移高四度模进,句幅也做了扩充,情绪开始上扬。
“神韵”第324页:第一段,先散起,节拍自由,音型简单,只出现主属两个音,接着很快入拍,出现句幅短小的吟唱音调,是为第一主题。这个音调旋律起伏不大,压缩在五度之内,它既写出了摇橹的动作节奏,也写出了醉渔在暮色苍茫中哼唱著渔歌的情景。当这个主题材料重复时,开始作移动高四度模进。接着又对这个主题材料作移高四度的变奏……情绪亦开始上扬。
4.在刘天华《病中吟》的分析中
“袁著”第82页:乐句a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有四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乐逗组成,旋律呜咽婉转,郁闷深沉,表现了不安于黑暗现实的努力探求、挣扎。乐句b的旋律与乐逗a闯入衔接,一开始就出现了七度、六度的跳进,旋律连贯而激情,起伏较大,情绪急切,与乐句a形成一定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寻求光明出路的不平静的心情。
“神韵”第377页:乐句a在结构上是有四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乐逗组成,旋律呜咽婉转,郁闷深沉,表现了不安于黑暗现实的努力探求、挣扎。乐句b的旋律与乐逗a闯入衔接,一开始就“相继”出现了七度、六度的跳进,旋律“起伏跌宕而又婉转”连贯,……起伏较大,情绪急切,与乐句a形成一定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寻求光明出路时难以平静的心情。
5.在古琴曲《梅花三弄》的分析中
对这首乐曲的分析,既抄“李著”又抄“袁著”。这里仅以照抄“李著”的一部分比对。
“李著”第59—60页:[2][4] [6] 段,这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7] [9] 是循环再现的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有着明显的对比,旋律中的徵、角、商等音一经出现就被连续反复,一再强调并且采用切分节奏、该低音区的频繁跳越,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
“神韵”第411页: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第七、九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有着明显的对比,旋律中的徵、角、商等音一经出现就被连续反复,一再强调并且采用切分节奏、该低音区的频繁跳越,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
6.在管子独奏曲《江河水》的分析中
“李著”第13—14页:引子由管子从最低音区奏散板乐句,它连续四次四度上扬,迸发出人民悲愤的情绪……随后和弦分解式下降引出主题……a段有四个乐句组成。起句是暗淡的羽调式色彩,速度缓慢,旋律连续波浪起伏,以及管子近似人声的特殊音色,音乐是那样的凄凉悲切。
“神韵”第388—389页:“引子”由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散板乐句,然后连续四次四度向上推进,刻画了……难以抑制的悲愤心情。a句为羽调式,色彩比较暗淡,速度缓慢,旋律连续作波浪式的起伏……再加上管子近似人声的特殊音色,更使音乐显得凄凉悲切。
7.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分析中
“袁著”第182页说:“列营”是全曲的引子,它以高度概括、洗练的手法,抓住了战场上特有的鼓声与号角声……造成异常森严的战争气氛,战鼓节奏由慢到快,号角声安排在高音区,旋律骨干音的四度跳进,音调高亢明亮,富于战斗性,把一幅战鼓雷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的壮烈的古战场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神韵”第474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它以高度概括、洗练的手法,抓住了战场上特有的鼓声与号角声……造成异常森严的战争气氛,战鼓节奏由慢到快,号角声安排在高音区,并时作四度跳进,使音调高亢明亮,富于战斗性,更使这一战鼓雷鸣、旌旗蔽空、刀光剑影的壮烈的古战场画面,形象鲜明、突出。第474页“大战”一段抄自“袁著”。
8.古琴曲《广陵散》衍变的史料介绍
“神韵”第469页有一段近三百字的关于《广陵散》乐曲结构衍变的历史情况的介绍,是依据“袁著”第258页上一幅结构衍变图上唐至明代的谱本史料的说明文字串联而成的。“袁著”有一小段结论:因此,“大序”“正声”“乱声”也可称为《广陵散》的主体部分,其核心段落是“正声”。而“神韵”也有结论性文字:就全曲的音乐来说,“大序”“正声”与“乱声”是乐曲的主体,而“正声”无疑又是主体的核心。
三
刘教授看了上述实例后可能会说:对一些作品,大家的认识都差不多,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吗?的确,对于乐曲的结构(特别是结构的大的方面,更不要说乐曲的调式、速度、节奏等等)大家很可能有相同的认识,但是,用文字对乐曲进行客观描述时,不同的人在分析的思路与遣词造句上,决不会一模一样,如“低音区的频繁跳越,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梅花三弄》);“战鼓雷鸣、旌旗林立(蔽空)、刀光剑影的壮烈的古战场画面”(《十面埋伏》)等等。更何况是有些词句,表达的完全是写作者自己主观的感受和联想,怎么也会完全一致呢?
刘教授还可能会说:在我著作的正文之后,不是已经清清楚楚具体列出了有名有姓的参考文献了吗?在写作中,为什么就不能参考,写进自己的著作?
何为“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是“为了学习或研究而查阅有关资料”,关键词为“查阅”,其目的是启发思考,借鉴或引领自己不走或少走弯路。所谓“参考文献”,众所周知是前人的学术劳动成果。后人要学习和研究是离不开它的,且也只有在广泛阅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才能获取知识,打下基础,充实提高。不少学者常说他的学术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就是这个意思。作为后生晚辈的学术工作者,在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之前与研究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甚至设法穷尽与该课题相关的资料即“参考文献”,这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又为自己的研究开启新路径、提出新观点创造条件。但是,绝对不能完全套用“参考文献”的论述思路来写作,更不允许将“参考文献”上的文字内容,不作任何标记或注释,照原样写进自己的著述中。如果须要引用,除了常识性的内容和某些一般性的专业知识外,都必须加以说明。“决不允许把他人的思想观点与学术成果当成自己的混杂在文章中”;这句话,写进了2003年4月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由国内大陆16家音乐期刊代表出席的座谈会后发表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与建言》①中,这是当年与会代表所公认的,也是国际学术界的惯例。2004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第七条,明文规定:“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这是毋庸讨论研究的。刘教授的回应文章,实际上就是以“讨论”之名,为自己辩解而已。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内部使用的讲稿、教材,严格来说也该遵守学术规范,但因为是非公开、非面向社会的,故另当别论,不须追究。
结 语
笔者在文章开头,曾指出刘教授在学术规范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糊涂观念”,之所以加上引号,实际意思是教授并非真糊涂。在“神韵”正文中,有大量的引文都有注解,包括对袁静芳、李民雄的有些说法或观点在内。这表明刘教授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学术规范意识的。比如在分析《寒鸦戏水》时,加注告知读者是参考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但其中抄“袁著”的却没有说明。在分析《醉渔唱晚》时,还介绍了李民雄的一个观点,既加上引号又有脚注,相当规范,但紧接着采用李的分析文字时,既无引号,也没任何交代。这充分说明:刘教授是自觉地在进行抄袭,绝不是一时疏忽或学术规范上有糊涂观念。他的“音乐美学专题”是如此,“神韵”也是如此。这是必须加以说明和指出的。
①见2003年第二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当年出席参与座谈会的其他音乐期刊。
黄旭东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