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走势良好的背后
2011-12-29张学英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0期
“中国酿酒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5年来,白酒利润快速上升,利润年增长率达到60%。”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在8月贵州举办的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表示。
然而,博览会上的参展酒业代表们却在抱怨同业竞争压力巨大,“金融危机使我们出口锐减”、“税赋上调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涨价又临失去市场竞争”、“原材料上涨影响成本”、“禁酒令影响销售”……
一位酒业协会的官员私下表示:“高额利润促使竞争加剧,已成为白酒市场上的一个行业现象,从2010年就已经显现,中高端酒企强悍的定价能力与成本转嫁能力,成功地控制了公司毛利率上升并以其压倒性的优势覆盖了高端白酒的大部分市场,使得行业的品牌集中度日趋攀升。与此同时,业外资本与境外资本的介入也使白酒业未来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多变。”
8月贵州举办的首届酒类博览会上,企业家们显示了各自的应对策略。
名酒扩张试图拉动增长
2010年白酒业利税第一大户“茅台”在酒博会上拥有最大的展台,支撑其主要业绩的“飞天”系列白酒放在展台最明显的位置。8月的涨价已经使53度飞天茅台的终端售价高达1500元,“茅台白酒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奢侈品。”来自福建厦门的经销商钱永康无奈地表示,“就这么提价,我那还断货呢。”
事实上,从2002年至今,茅台公司已经开始增加产能,他们完成T1000吨茅台酒技改工程、700吨茅台酒扩建工程、1000吨茅台老酒技改工程等。2010年公司年报还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公司完成了“十一五”万吨茅台酒工程第一期、第三期总计4000吨茅台酒技改项目。按照公司预测,到2015年,茅台酒产量将达到4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60亿元。
但由于生产周期长达6年,为了解决当前的产能不足,提高赢利能力,茅台集团生产了神州酒、明将酒、灿烂人生酒、名门等10多个品牌的中低端白酒以满足市场。不过,即便在贵州市场,这些品牌也没有多少响应。
与此同时,茅台的多元化战略还包括生产啤酒和干红。虽然茅台啤酒的展台前,人头攒动,但是很多贵州当地人表示,他们喝不起茅台啤酒。由于定价过高,茅台啤酒在贵州市场并不占据优势,据当地酒业协会的官员估算,茅台啤酒201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为5万-5.5万千升。这一年销量,仅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啤酒厂的产量。而在2010年,啤酒三巨头中产量最少的燕京也已经突破年产500万千升的大关。据该官员表示,茅台集团于2000年11月在贵州遵义斥资2,4亿元建成年产10万升的啤酒生产线,实际上,投产10年来,产能—直处于半开工状态。
显然,茅台还没寻找到更好的做大做强的出路。不过,贵州省为了打造酒业大省的目标,已经把白酒产业列为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并成为贵州全省未来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贵州标志的茅台理所当然是支持的重点。省长赵克志表示:“加快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不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奋斗目标。”他强调:“未来十年贵州白酒加快发展要靠茅台。支持茅台做大做强,就是支持贵州白酒加快发展。”
为了支持茅台的发展,贵州省将在茅台镇打造立体交通,修建公路、火车站,同时还将申请建设茅台机场等。
不仅如此,贵州还着力打造“贵州白酒金三角”。围绕黔北、黔中、黔南三大“支点”整合省内白酒业资源,打破“小、散、甜”的僵局,寻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化定位和个性化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借“贵州白酒金三角”的集群效应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贵州酿酒协会秘书长徐道贵表示:“贵州白酒在地区整体品牌的打造和行业塑造等方面都表现乏力,导致企业长期各自为战,核心争力不足,现在贵州白酒金三角战略有利于地区行业整体的发展,合理的资源整合对于行业目标的顺利完成有着很强大的助推作用。”
不仅仅是贵州省,作为酒业大省的四川省也推出“白酒金三角”的概念,他们希望联合邻近的贵州省打破疆域壁垒,共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合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白酒行业的共识。山东的酒企也在台力塑造芝麻香型白酒高端形象,在芝麻香领袖景芝酒业的带动下打破沉寂,把芝麻香做得风生水起,形成“景芝”、“扳倒井”、“泰山”、“孔府家”等一批品牌,日趋为人所知、被人所选,市场业绩攀升看好。
新酒企靠创新占领市场
1999年,著名的药业集团天士力收购了茅台镇一家老字号酿酒企业开始进军白酒行业。在动辄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茅台镇酒企中,国台酒业算是“小字辈”。但它却一跃成为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并继茅台、五粮液之后,获得了布鲁塞尔国际金奖,201 1年其销售额突破5亿元,国台酒大曲酱香年产能已经达到3000吨。
“酒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慢。我们1999年建厂=建厂用了两年时间,其后一年造酒,5年存放,仅先期投资就达10多亿元。”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台酒业董事长闫希军说,“但我们一直在加强科研,总结经验,从传统工艺中找到酱香型白酒的技术创新点,这可能是我们取得现在成绩的最主要原因吧。”
作为中国中药现代化的领军企业——天士力集团不断将现代中药的科技理念、标准、技术引入其旗下的国台酒业公司。
酿酒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群对小麦、高粱作用的过程,茅台镇以其优质的水源、土壤、空气、气候、农作物以及布满酿酒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当地白酒独特的口感。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国家曾打算在离茅台不到200公里的遵义市,再建一座茅台酒厂。当时动用了酒厂原班人马,甚至连水和造酒窖用的泥土,都是从茅台运过去的。不可思议的是,酿出来的酒和茅台完全不是同一个味道。后来,茅台人都很自豪:“连原子弹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造,但茅台酒只有我们这里才能做出来。”
国台酒业面对这一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严格秉承茅台镇传统酿造之法,另一方面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酱香酒微生物菌群的菌群构成、变化规律,逐步突破对微生物无法了解、生产过程全凭经验控制的传统做法。借助天士力药物质量控制的优势,国台酒业以科学化、数字化的手段破译了酱香白酒酒体组成的“黑匣子”,不仅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酱香白酒的有益精华,更有效地降低了白酒中对人体有害成分,如杂醇油、醛类的含量,具有“更少伤身成分、更多有益精华”的特征。
为了更有效地保证酒的口感及健康品质,国台酒业还与中科院台作开发出有学习、记忆功能的白酒机器人,把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度数基酒的指纹图谱录入,逐步建立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人工品酒与智能品酒相结合,使古老的造酒工艺从仅凭经验控制,上升到可以数字化、标准化的科学控制。“传统鉴别白酒方法是由评酒师通过感官来评定,感官评定容易受到评酒师身体状况、情绪及评酒环境的影响,一般企业采用的气相色谱虽然克服了感官评定的客观不足因素,但其对复杂的酒体构成缺乏整体反映。”国台酒业董事长闫希军说。
“国台酒业还在传统的感官评定、气相色谱分析两级质量控制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合作,首创白酒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将‘红外宏观指纹图谱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白酒生产的质量控制。”据闫希军介绍,白酒指纹图谱三级鉴别,克服了感官评定和气相色谱评定的不足,更好地保证了酒的质量稳定性,并控制了各类污染源和环保绿色工艺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纯天然属性。
闫希军说:“企业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严把白酒质量和食品安全关,这样酒企才能走得更远。”他谨慎地估计,“到2015年,国台的投资籽达到30亿元,年产能确保1万吨,力争达到2万吨,窖藏酒5万吨,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茅台目前年产量超过2万吨。
小酒坊生存之路
贵州茅恒酒厂在酒博会上拥有一个不大的展位,“以前,我们都不参加这种展会,我们更重视发展自己的技术,但现在酒厂越来越多,寻找市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性格爽朗的销售厂长陈福容说。
茅恒位于贵州省著名酒都——仁怀市茅台镇,是一个只有10亩地的小酒厂。这样的小酒厂在茅台很普遍,名字大同小异,如茅河、茅乡、茅渡、汉台……总之要千方百计和“茅台”二字扯上关系,大约有数百家之多。有些酒甚至连商标都模仿“贵州茅台”,或者在包装上更是醒目地注明“茅台制造”。
酒博会上,陈福容积极地向稍作停留的客商推销着茅恒出产的酒:“我们的酒销往全国各地,品质很好的,来看看。”
茅恒酒厂一年生产白酒不足1000吨,虽然跟年产量2万多吨的茅台酒厂比起来,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但他们的生存之道是:每瓶酒定价只有三四十元,最贵的也就是80多元。拥有茅台的名气,价格却便宜许多,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山东、河南销路“很俏”。
“我们每年都给山东一些酒厂提供几百吨的基酒。”基酒是一种原料酒,经勾兑后贴上别的包装,就成了另一个品牌。在茅台,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基酒罐车多达数百VOBKuCASGY51VLEJRvanMQ==吨。
不过与名气成正比的是风险;酱香型白酒一般需要窖藏3—5年才能出厂。这就意味着,庞大的资金将积压在仓库里,“很多小酒厂都等不起”。
看着以浓香型为主的川酒,只需3个月就在全国市场上冲锋陷阵,陈福容也很羡慕。但“茅台”是她无法割台的金字招牌,“等不起也得等”——茅恒也会生产一些当地人爱喝的高梁酒和包谷酒,迎合低端市场的需要同时回笼资金。
茅恒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是仁怀市正式注册的酒厂。与当地的数百家小酒厂一样,几乎都是从1984-1988年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酒老板们形象地称这段时期为“发酒疯”。这群人当中,有不少之前曾是茅台的员工。蜂拥而至的白酒经销商,给茅台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同时也给这些朴实的贵州商人带来了商业世界的炎凉。
“我们这些小酒厂,很难找到像样的经销商,在技术、资金、人才上更不可能与大厂相比。”寻求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是陈福容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有实力的经销商,大都直奔茅台酒而去,留给这些小酒厂的,往往属于乌合之众。近几年酒厂渐渐有了一些名气,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杨酒师”。
自己做一个品牌,同时批发散酒,是小酒厂们的普遍模式。但是做自己的品牌,看上去“有志气”,却也是让陈福容最尴尬的问题:“就算把真正的茅台酒装到我的瓶子里,也卖不起它那个价钱。”提起茅台镇的酒,人们只知道有个“贵州茅台”,其他品牌往往被认为是沽名钓誉之辈。茅台的强势,让这些小酒厂们沾了不少光,却也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想让自创品牌叫得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没有知名度,直接导致了价格上的天壤之别。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口感,这些小酒厂的产品却只能定位于低端市场。
尽管活得异常艰辛,这些小酒厂仍然一直活着,凭借着独特的酒质,等着经销商像在菜市场挑拣大白菜一样,自动送上门来。不过现在省内外小酒厂越来越多,茅恒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为酒企发展打造更大的平台
“酒博会期间,有2000多个厂商来洽谈,300余家酒类、食品等企业拟签约入驻,10家企业当场签约。”西南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清海说。
位于成都北部广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南城是一个集产业、博览、旅游为一体的房地产项目。酒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西南城专有一个‘国际酒荟’项目,就是要打造一个供各种各类酒展示自我、良性竞争的大平台。可以说,‘西南城搭台,众酒企唱戏’,大家共同推动中国酒类行业市场大发展。”方清海说。
在西南城的战略规划中,这里将集研发、交易、展示、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构筑全球酒产业现代服务高地,并将借助西南城国际会展中心,定期举办各类酒业博览会、酒业交易会、原料订货会、名酒品鉴会、新品推介会、酒业高峰论坛等。
西南城还推出了服务中小酒企的“全球酒业服务平台开创的营销模式”。即西南城为不擅长销售的中小酒企提供专业化、国际化运营手法。贵州省广顺凉水井酒厂总经理侯云谈及签约意向时说:“我们的企业很小,希望能借助西南城·国际酒荟大力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成就企业高速增长的梦想。”
除了先进的服务模式,西南城还占据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西南城位于四川白酒金三角区,与著名的白酒产区泸州、宜宾等形成产销互补,方清海表示将以打造世界酒业第一服务平台为目标,重点搭建酒业生产之外的产业服务链,实现从创意设计、技术服务、产品孵化、原料采购、包装供应、检测鉴定、产品发布、渠道建设、营销推广金融服务、仓储配送、风险投资等全方位的服务。
从去年西南城·国际酒荟正式开始签约洽谈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1000余家酒类企业、5000余家食品类企业签约入驻。
“在消费趋于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中,单个企业试图全方位覆盖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企业的营销力将是酒企未来拓展的关键。西南城这种集聚方式也许是一条值得推广和借鉴的途径。”贵州酿酒协会秘书长徐道贵表示。
其实,早在2010年年初,四川“郎酒”就声势浩大启动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名酒名镇建设”项目,拿出20亿元,争取在5至8年内,将二郎镇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全球知名的白酒名镇。2010年9月,总投资约50亿元、占地250多公顷的“中国白酒金三角——酒都宜宾”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开工。2010年12月,同样四川名酒“剑南春”斥资1.3亿元建设的剑南老街开街,成为四川省内第3个酒文化街区。同时,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的绵竹“川西第—酒城”项目全面启动,一个集合了白酒生产、交易、展示、物流产业链的产业园区对外揭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