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自然保护区低碳经济扶贫模式研究探索

2011-12-29高晓冬邹红菲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在我国30多年的扶贫路上,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是我国扶贫路上最常犯的错误。我国有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低碳经济的兴起是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自然保护区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和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自身特点,提出了低碳经济进行扶贫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低碳经济;扶贫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保护区社区相当贫困
  截至2008年的统计,我国已经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由于多数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与外界隔绝,减缓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受破坏程度,但这也同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目前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60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4与自然保护区毗邻,一半左右保护区位于贫困县之中,保护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低于统计水平。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不断增加,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占我国贫困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我国自然保护区与贫困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不断
  由于自然保护区多处于相对封闭性的地域,所涉及到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目前还比较薄弱,这就容易导致当地居民更直接、单一地依赖自然资源,即所谓的“靠山吃山”的恶性循环,大量开荒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破坏,湿地退化。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第一的原则发生了冲突。
  (三)保护区盲目开发利用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生态保存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的自然区域。当地的百姓为了脱贫致富过好的生活,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取得政绩,财团为了开发项目取得超额的经济收益,各种利益的强大驱动相互交织在一起,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依据
  (一)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和必然模式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的提出无疑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改进和传承,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国,我国于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
  自2003年英国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起低碳经济的国家,并提出了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的目标。目前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为88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除英国外,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为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定性: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等。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自然保护区扶贫的切入点
  面对着我国自然保护区资金紧张,社区居民极度贫困的现状,以往的扶贫模式返贫率高,环境代价大,扶贫模式单一。由于扶贫模式的不健全而导致的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可能会引发贫富差距,甚至是产生矛盾。
  然而,自然保护区因其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每一类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及资源上的优势。保护区利用自身优势来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相关产业,如低碳农业、低碳加工业、低碳服务业等是对传统保护区扶贫模式的突破。低碳经济与扶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是可以达到一致的。
  三、自然保护区发展低碳经济扶贫应遵循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原则
  区域经济成长规律表明:经济增长在地区和部门上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先后之别的。无论在地域上或是部门发展上,任何区域经济开发都应该遵循非均衡发展理论,即重点突破,而不应该“遍地开花”。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按自然生态系统来分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每一类从资源禀赋、环境特点到管理体制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对于重点产业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考虑,利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把资金投入到重点产业,促进进行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调整,快速回笼资金,在反哺的同时进行技术的更新,保持自然保护区低碳产业的新鲜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协同联动,低碳产业链原则
  我国自然保护区内产业结构单一,多数以第一产业为主,区内居民从事农业活动的占90%以上。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基本都开展了旅游活动,但多不成规模,收益甚少。低碳经济因具有联动性的性质,因此,自然保护区应积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兼顾将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大系统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通过发展重点低碳产业和地区的联动作用促进其他低碳产业和社区的发展。
  (三)7“C”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所须遵循包括“comprehensiveness”(综合性)、“capacity”(能力建设)、“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cost”(成本)、“cooperation”(合作)、“consistency”(一致性)、“convenience”(便利)等七个方面。其中综合性、能力建设、比较优势、成本侧重工具理性层面,侧重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和途径;而合作、便利性、一致性侧重于价值理性层面,侧重于人自身的改造。
  四、自然保护区低碳经济扶贫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经济型的新经济模式。自然保护区低碳经济扶贫的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部分,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以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低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产业的联动,增加就业岗位,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一)低碳经济扶贫的发展目标:低碳环保、扶贫的可持续
  所谓低碳经济扶贫是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既是扶贫工作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保护区温室气体的排放。运用低碳经济进行扶贫旨在摒弃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常常犯的高能耗、高污染以环境为代价的错误。目前我国乃至全球都在大力的支持低碳产业,正为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吸引资金,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机会。由此来看,保护区将会彻底改变扶贫的传统模式,实现扶贫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扶贫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社区参与
  为了实现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低碳产业的创立是增加当地社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减轻扶贫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的主要手段。前者属于低碳,而后者属于扶贫,二者有机结合。低碳经济扶贫不仅利用新技术节约资源及能源的使用,更通过低碳产业的联动性的惠及,改变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一味向环境索取甚至是相对高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保护区与社区居民实现低碳生存,同时也将降低保护区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冲突。
  
  (三)低碳经济扶贫的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与碳汇机制
  “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意思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碳汇则是自然界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对碳汇机制的理解则是人类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增加自然界对二氧化碳的吸附。保护区可以通过碳中和技术与碳汇机制为保护区增加财政收益,同时又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职能充分发挥(见图1)。
  五、自然保护区实施低碳经济扶贫模式的政策措施
  (一)充分利用国际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自然保护区要以“重点突破,协调联动”的原则发展大低碳产业链,并严格控制每种产业的碳排放量,尽量就地取材。此外,保护区还应利用低碳经济创造的契机,积极与国际进行交流学习,优先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保护区应逐步增加核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等清洁电力。
  (二)确立自然保护区碳交易机制,整村推进反贫困战略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三种功能分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践区,若将这三区按照经济效益功能来分,可以分为:生态屏障区、结合区和生态受益区,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对于生态屏障区实施补偿。补偿的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功能区按照一定的价格(由保护区协调定价)向碳源小于碳汇的功能区提供碳补偿。生态受益区主要由生态受益者组成,其中包括商家、投资者和外地游客,生态受益者缴纳的补偿份额将均衡保护区内各乡镇居民的收入,加快整村的扶贫脚步。
  (三)设立自然保护区碳基金会,鼓励低碳新技术的引进与研发
  自然保护区碳基金可分为政府基金、私营企业基金和民间基金三种形式,政府基金是主要靠政府和自然保护大力扶持出资,私营企业基金是将保护区的低碳产业作为吸引物,吸引私营企业进行投资,民间基金则主要依靠社会、环保社团的捐赠形式筹集资金。自然保护区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为保护区带来更多商业契机;三是投资孵化器,反哺当地百姓,促进保护区发展。自然保护区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渠道筹资,按企业模式运作,自然保护区实施过程监管,促进保护区低碳经济扶贫模式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