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探讨
2011-12-29高欢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农村金融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却日益突出。文章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认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观”导致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应抛弃传统的“机构观”,运用“功能观”来指导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这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金融功能观;金融改革
一、引言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及金融发展问题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接连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深重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20世纪最后几十年,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量变积累终于达到质变的程度。金融创新飞速发展,各类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机构日新月异而且不断相互融合。以前那种对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分逐渐失去意义,仅仅从传统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及金融发展问题将是千头万绪、一头雾水。在传统视角下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助长了一种重视微观效率忽视宏观效率的倾向。传统研究视角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微观效率不断提升,而宏观效率难以保证甚至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功能观应运而生。
机构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进行研究,就机构论机构;而功能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运作的经济功能的把握,在功能的指导下探寻运作这些功能的最佳机构结构。面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深刻变化,从功能视角进行研究则会使金融及金融发展研究的脉络相对清晰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功能观的出现使处于某种混沌状态的金融及金融发展研究显示出一些较为清晰的线索。
农村金融及其制度架构,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也是现代金融理论至今尚未很好解释的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多次变革,然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首先提出的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理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结论。基于该理论,可以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评价,并可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二、“金融功能观”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尽管金融机构的形式在各地区和各时期变化多样,但金融功能却相对比较稳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变化以及金融工具创新都是围绕金融功能而变动的,金融机构的形式源于功能;金融机构创新和相互竞争导致金融体系功能的提高。因此,分析金融同题应当从金融功能出发,而不应从金融机构出发。
默顿与博迪在1995年出版的《全球金融体系:功能观点》一书中,较系统地阐述了金融的六个核心功能:一是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即金融体系为交易提供清算和支付条件;二是聚集资源和向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功能,同时金融市场为企业发行股权和其他证券进行直接融资服务;三是提供跨时、跨地区、跨行业转移资源的服务;四是风险管理功能,金融部门提供管理风险的服务;五是提供信息的功能,为经济部门分散的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六是提供解决激励同题的方式和方法。这些功能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金融机构则会随着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导致金融功能发挥作用的方式、绩效和行使功能的机构主体的性质和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制度构架,追求的不是金融机构的多变性,而是金融体系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它致力于根据不同的金融功能来设计金融组织形态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这种组织形态和竞争机制将使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效率。功能观要求从功能视角来看待金融体系的机构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公共政策,以保证金融体系更有效率地发挥金融基本功能。
三、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人口占70%,农业总产值占GDP的一半左右,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以上情况说明,农业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道理说,我国已经对农村金融进行了改革,应该可以满足农业的金融需求。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1995年以来,农业和乡镇企业从国家银行系统获得贷款额度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达到17%,而且从199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大多数年份中,农业获得的国家银行系统的金融资源不到1/6,但是农村地区的产值却在GDP中基本保持着半壁江山的地位。并且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农业贷款日趋收缩,农村融资不仅比重下降,而且绝对额也在下降,这个现象称为“收缩效应”。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我国农村金融运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农村金融资金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国农村“大流血现象”。以发展的借口,各个金融机构根本没有在农村扎根,而仅有的金融机构却成了地道的“抽水机”,将农村的财富积累“抽”到了城市,支援了我国的城市建设,这个现象称为“吸管效应”。
综上所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金融需求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有落到实处。
四、以“金融功能观”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根据“金融功能观”的基本理论,作者认为创新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应注重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协调,在充分发挥现有“机构功能”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竞争机制。
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和现实运行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以金融“机构观”为理论基础,遵循的是“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范式,注重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即根据现有的金融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并为其建立各种法律法规。正因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变革是沿着机构路径来推进的,因此农村金融制度的每一次变动,基本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展开。其结果是,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功能实现途径,农业发展对某些金融功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某一途径来实现融资,使某些金融功能又发挥过度。所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收缩效应”、“吸管效应”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要解决农村金融这些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以“金融功能观”的作用效应为指导。要认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需要拥有一种新思路和选择一条新路径。
因此,抛弃传统的“机构观”,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功能观”作指导,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