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作文的表达四法

2011-12-29姚洁韵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2期

  每个学生擅长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有的擅长感性的抒情想象,而有的社会生活经历相对丰富,对现实的认识能力相对较强,选择自己擅长或合适的表达方式,加上下列所说的几个技巧,我想,便可以取得不错的表达效果了。
  
  1.细节之处最动人
  
  《天下无贼》里有这么一个细节:王薄开着敲诈来的宝马车驶出高档小区时,门卫忙举手敬礼,王薄停车教训门卫道:“我们需要的不是敬礼,是安全!”并且质问门卫:“开好车就可以随便进入?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从电影联系到现实生活,从小小门卫的这若干细节之中,展现出渗透到国人骨子里的不平等观念。可谓是小小细节,滴水藏海。
  文学,也同样如此。
  《儒林外史》里对严监生临终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的细节描写,《欧也妮·葛朗台》里对老葛朗台临终前抓向神甫手中镀金十字架的最后一个动作描写,《祝福》里有关祥林嫂的三次眼睛描写,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细节成就了这些人物。
  有位前辈说得好:“魔鬼藏在细节中。”
  好的作文应该有、“画龙点睛”中那点睛的一笔。而这一笔便是虽简却恰到好处的一个细节,得力传神。
  2007年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这样描写自己夸奖妈妈:“‘妈,您今天穿这裙子可真是年轻十岁啊!’我依偎到妈妈身边,卖力地讨好着。妈妈表面上不为所动,但眼里的欣喜还是出卖了她小小的虚荣心。”一笔“眼里的欣喜”,生动地传达了一个爱美、喜欢人夸美而又不愿在女儿面前流露出心迹的年轻妈妈的丰富心理。
  再比如2007年北京一考生在《沉默的父爱》中,“6岁”“16岁”“昨天”三个片段里,都描写了父亲“冷漠与不屑”的眼神和“一步、两步、三步……”离去的脚步,并于其中三次提到“我”凝结着不同感受的泪水,从而把一个站在儿子不同成长时期用沉默的父爱推动儿子健康成长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2008年上海的高考作文《他们》,有学生也写到了父亲对子女沉默的爱,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也许在考试结束后,我们走出校门,应该试着给等待着我们的父亲一个热情的拥抱,这时,他们一定会有瞬间的僵硬,或者尴尬,然后直至老去,也不会忘记。”让众多阅卷老师感动不已。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它们鲜明突出,凝聚着深深的情感体验,同时具有非同寻常的阅读冲击力。
  所以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我经常尝试运用动作的细节来代替抽象概括的描述,如舟“他低下了头,不自觉地用脚尖在地上蹭了蹭。”来表现他犯错后的局促。用“父亲的手掌愤怒地举起,又轻轻地落下”来表达父亲对子女的爱。
  当然,这些细节写作练习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从生活中,从情感体验中,运用“细化动作”“提炼典型”的手法,在行文中凝练细节,便能于平实的叙述笔触间,点缀上一两个闪光点,文章自会神采焕发,光艳动人。
  
  2.新颖的结构
  
  有时,运用独树一帜的新颖结构,既能打开自己的思路,也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老师的眼球。
  如以“交流”为话题写文。
  形式一:日记体结构方式。以时间为序,编排关乎“交流”的事件,抒情,议论和感悟。同时还可以在日期旁,设计独特的天气表达和心情指数,别小看这些小环节,日记体的形式容易让人太过熟悉,这些小亮点的设计,往往会让老师眼前一亮,会心一笑。
  形式二:书信体结构方式。以第二人称写文,不仅容易拉近读者距离,还可以拓展思路,因为这封信写给谁,全由作者决定,既可以写信给乾隆皇帝,斥责他闭关锁国,不懂交流的失策,也可以写信给邻国人民,探讨交流的方式改进,还可以利用书信体善于抒情的优势,写一封感情丰富的家信。书信体的结构,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古今中外,纵横驰骋。
  形式三:小标题结构法。这类结构通常运用题记+小标题的形式,也是现在很多学生喜欢挑战的结构,提炼的题记,往往三言两语道出文章精髓,可以是一句引人思考的哲理,可以是打开记忆闸门的引子,还可以是一段个人感悟,不过必须与文章的主题、风格保持一致,必须有感而发,有用而为。而正文,往往分成三个部分,或并列或递进,多侧面多角度地表达中心。而每个部分上的小标题更是凝聚重点,犹如众星捧月,照亮全篇。
  形式四:电影放映结构法。即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及画外音的形式将最曲折动人的情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如在画中游”的美妙感觉,同时体现文章的内涵。以“交流”为例,可以设计三个镜头画面:“交流用眼”、“交流用手”、“交流用心”,最后用画外音总结全文。
  此外,还可以使用“病历总结式”、“庭审记录式”、“实验报告式”、“歌词创编式”、“童话寓言式”等,总之,放飞想象力,新颖的结构层出不穷,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3.首尾相扣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首尾相扣,结构圆合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很多时候,考场作文由于种种原因,都显得虎头蛇尾,结尾不是仓促词穷,就是重复开头,所以设计照应开头,延续开头,使首尾回环的结尾,一样非常重要。
  刘熙载在《词概》中谈到词的结句时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难止,而意无尽。”所谓“绕回”的收结方式便是体现在这首尾呼应的作法上,即结句要在情思意脉方面与起句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回环往复,意境圆融浑成。
  所以,如果是设置悬念、诘问的开头,那么可以设计启迪人心的结尾:在结尾处一解开头的疑惑,抒写肺腑之言,呼吁激情之声,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
  如果是以景入情,营造氛围的开头,那么可以设计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象,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
  如果是以身边现象引入的开头,那么可以设计促膝谈心式的结尾-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全文语言可以倾向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力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总之,在设计开头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了结尾。拥有照应开头的结尾,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让人印象深刻。
  
  4.一脉相承的思路
  
  在写文前我常会问自己:这文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想明白后,再新颖别致的论据,再有哲理的言语,再精辟的分析,只要与此核心关系不大,我都会把它们毫不留情地删去,因为一篇文章必须由一脉相承的思路构成,而不是拼凑,所以任何旁枝末节都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如果把一篇文章的主题比喻成一个苹果,那么我们要做的,便是思考如何在这个苹果上切三刀,让老师清楚地看到这整个苹果的内部是个什么模样,没有切到的地方,往往便是我们考虑还不周密的地方。
  但往往,我们拿给老师的,却是上面各切了一刀的三个苹果,更甚者,还是乱切的三种不相关的水果。
  所以在作文构思及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手里的是“一个”苹果,要舍得将无关的东西全部删去,然后就着这个苹果“手起刀落”。
  很多同学平日写文不是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就是捉襟见肘、苦不堪言,追根究底还是缺少生活阅历的积累和思考琢磨的习惯。
  所以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阅读领域,跟踪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动,捕捉生活热点,保持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然后通过思辨习惯的养成,恰当的写作技巧,将心中所感所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只是,写作如同游泳,懂得基本方法和技巧很容易,但只有不懈地刻苦训练才有可能成为浪里白条的游泳高手,想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靠老师,靠家长,是不行的,只有自己平日勤奋刻苦的实践,才能引领自己走向更高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