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还需“心瓶”装
2011-12-29沈国全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5期
上海市嘉定区语文教研员
有一个学生拿了一篇自己的考场作文给我看,题目是“忏悔与赎罪”,大意是说,仅有口头上的忏悔还不够,还需要行动上的赎罪。文章思路、层次、语言都挺好,就是有些空洞,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自我反省固然需要过人的勇气,可拿出行动更需要魄力。汉武帝,一个一生几乎都在穷兵黩武的皇帝,在晚年,也认识到了自己早年犯下的错误,他亲自下田与农人同播种,也许只是做做样子,但也说明他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做些弥补。可见行动才是从根本上对愧疚的回应。
从论证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很难说有什么说服力。首先是论据不确凿,缺乏对记录其相关言行的古籍的引述,很容易让人认为是在编造论据;其次,连自己都在说“也许只是做做样子”,怎么能让人信服“说明他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做些弥补”?
我提出了这些疑问,该生挠挠头说:我实在想不起来什么材料,就凭着印象写了这些。我于是说:如果不考虑材料的新鲜与新颖,有一个材料用在这里倒是很贴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你学过吧?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应该很熟悉吧?用在这里很合适!相关的文字你也很熟悉,可以用引号引述一些原文。他于是露出茅塞顿开的样子。
该生走后,我又在想,为什么学生的考场作文老是空洞呢?答案是积累太少。但是,每年上了那么多节语文课,过眼那么多的故事,怎么会没有积累呢?从上面所述的情况来看,老师提到什么他们会想起来,但在考场上却总是“实在想不起来什么材料”。有老师教了许多联想的方法,但是按照那些方法,就一定能想起那些材料吗?不一定!事实上,学生写作时,总归会有一段黑暗期的,什么东西会在黑暗中闪烁,从而被我们发现呢?
我觉得过眼的东西,并不必然会成为积累,这是问题的关键。成为自身的积累,说明已经成为自己思想、认识、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了,这样才可能随时调用(包括考场上的旁征博引)。而许多时候,包括学习课文,我们并不用心。过眼的一些东西,并没有成为我们“思想、认识、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想起来。比如,当初在学习“负荆请罪”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从文言词句上做些积,甚至也能背诵下来,但并没有切身体会廉颇请罪的不易、伟大,更没有思考过人怎样改正错误、完善自我。一句话,并没有对这个故事“动心”过,这样怎么能指望在考场上一下子就想起这个贴切的材料呢?我以为,只有“动心”过的东西,才会在“黑暗”里闪烁,才有可能与你要写的主题“接通”。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一些现象给出解释。比如,有些同学平时侃侃而谈,好像也知道不少的东西,但是写出来的文字仍是空洞。原来,谈资并不必然构成写作所需的素材,他在谈的时候只是追求其趣味,并没有思考、体验的沉淀;只是“知道”,并无新的思想、认识生长。因此,也就不会有什么积累。
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积累素材时,要引导他们对所遇到的“事件、情节、细节、现象”等多多体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可能多地生发出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此处的“新”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同时也启发我们同学,在准备材料时,既要动脑——把一些材料或材料中关键的情节、对话记下来,更要动心——动情、感动,长长地,深深地沉浸、思考。
在网络上,我读到一篇非常动人的小文章——说其小,是指其篇幅小,事件小,角度小,但让人过目难忘。
我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刚上班的时候,每天下班,我都会经过一个广场。那里经常摆着几个擦皮鞋的小摊,摊主都是外地进城务工的人。因为这种活很简单,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又多,生意自然不错。
我一般对让谁擦鞋并不在意,只要能擦干净就行。但是对其中一个人例外,她是个相貌普通的女人,看上去年龄并不算大,可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衣服也很破旧,我觉得这样邋遢的人,估计鞋也不会擦得多干净。
那天,因为公司门口修下水管的缘故.门口一片泥泞。在艰难地走过那片泥泞后,我的鞋子已经沾上了一层薄薄的泥浆。我急着去把皮鞋清理一下,却不知为何,偌大的广场上只有那个我从不光顾的擦鞋摊,女人的旁边还有一个正在做作业的小孩。没有选择的余地,我只好把鞋交给这个女人。
女人动作很麻利,擦得也很干净。当我打算付钱时,却发现钱包没带。我尴尬极了,“实在对不起,我……我忘记带钱了。要不,我明天给你?”我支支吾吾地说道。“这……”女人有些迟疑。我理解,毕竟,哪怕是一块钱,对于像她这样在城里辛苦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掏出手机,准备向朋友求助。
“要不,你帮我儿子检查一下作业吧。”女人回头看看身后的儿子,然后有些胆怯地望着我,眼神里满怀期待,“我的儿子成绩不好,可我和他爸又没多少文化……如果你觉得一块钱不够,我可以一直免费为你檫鞋,直到你满意为止。我们辛苦点儿没关系,孩子的学习不能耽误。现在这样,已经够让他受苦的了……”女人说不下去了,拽起衣角擦着眼睛。
就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了。这个为了生计在城里做着最底层工作的女人,竟然希望能雇一个人为自己的儿子检查作业。我突然觉得,眼前这个其貌不扬、满面风霜的女人看上去那么美丽。
那天,我非常认真地为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子检查了作业,同时也收获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次感动。
已经多次调动工作,住的地方离那个广场也越来越远,但是经常会想起那个广场,那个伟大的母亲,那个幸福的孩子,不知她是否还在那儿为人擦鞋,不知她是否还会请求客人为儿子检查作业,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如此平常的场景——擦鞋,细小的事件——检查作业,但被作者捕捉到了,成为他写作的素材,成就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由“日常生活”到“写作题材”,到底发生了什么?好在有作者的记录——
就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了。这个为了生计在城里做着最底层工作的女人,竟然希望能雇一个人为自己的儿子检查作业。我突然觉得,眼前这个其貌不扬、满面风霜的女人看上去那么美丽。
那天,我非常认真地为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子检查了作业,同时也收获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次感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对有关素材积累得出一些结论。那就是——“善感”。有一颗敏感的心。但是,还有问题。人怎样才能“有一颗善感的心”呢?我觉得一是要有悲悯情怀,有慈悲心肠;二是习惯换位思考,有体验能力;三是爱思考,要学会“撬动”字里行间、人生百态,从而读出一些为常人所忽视、别人不易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漫长的学习生涯,我们还读过许多课文,比如刘胡兰、雷锋等的故事。让我们读读鲍尔吉·原野的名作《英雄赴死如返乡》中的有关段落,体会作者是怎么阅读这些被我们认为“用烂了”的故事——
生与死都是人生大事,怎样死与怎样生共同显示一个人的尊卑。
拿刘胡兰来说,我从小就熟知她的故事。这故事在当时激发的只是对国民党的仇恨。直到几年前,我才猛然想到故事的另外一面,即刘胡兰对死的态度,就有咀嚼不已的味道。
一个云周西村的农村女孩,如何能面对铡刀这样坦然呢?她只有十五岁,虽然无知无识,身上却能淋漓展示高僧修炼一世的上乘境界。佛与耶稣亦不过如此。刽子手当着刘胡兰的面,已经屠杀了六个共产党员,那场面可谓血充满目,一般人看也不见得敢看一眼。对刘胡兰,生的条件不算苛刻,自首就行,只要声明退党便能保全性命。这对有的人来说并不难,许多近年出国的人都表示过放弃党籍。
刘胡兰选择了死,自己躺在了铡刀下面。
我顿悟,这种死法何等尊贵。的确“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十五岁的女孩,竞有一腔凛冽之气。对她的评价,毛泽东的题词极其精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字涵盖死,不需再添一言。
刘胡兰从容赴死的谜底原本也深奥,为了信仰。除了信仰,没有人能够付出生命而不悔,古今莫不如此。人们在谈“慷慨就义”这一成语时,轻飘飘地从眼前溜过去了。如果静下心想,人的慷慨可以施于金钱、田地,谁能慷慨到献出生命呢?
还有雷锋。说到雷锋,我眼前浮现出一张永远洋溢着微笑的圆脸。他那么谦逊,那么热爱生活。儒家的“仁者爱人”,基督教的“为别人服务”,伊斯兰教的“帮助他人”,宗教中最难做到的精义在雷锋身上无不展现尽致。佛家把在人间行善而成正果的凡人称为菩萨,基督教叫作圣徒。菩萨与圣徒,雷锋当之无愧。但雷锋是共产主义思想滋养出来的完美的鲜花,如池上白荷一般纯洁高尚。我想,雷锋一直到死前也没想到生命即将结束了。他指挥车辆后退,电线杆倒下,击中他的头颅,从此不起。
我常常想这个场面,这位身材不高的湖南战士,边打着手势,边用湘音说:“倒,倒……”
雷锋二十二岁的一生恰如许多人喜欢引用的泰戈尔的两句诗:
生如春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