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撷英
2011-12-29
中国科技教育 2011年3期
新闻
2011-02-20科学网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启动
2月1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启动。2008年12月31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国际化学年期间,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将推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化学实验设计大赛”、“化学科普展览”、“化学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会18位院士的提议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触摸化学,感受魅力”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也在当天正式启动。有关“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各项活动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国际化学年官方网站(WWW.iyc2011.cn)查询。
2011-02-27新华网
温家宝:“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在教育
2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问题时,温总理说,“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他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因此,我更重视另外两个数字,那就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研研发经费占整个生产的比重,这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2011-03-01中新网
北京十一学校推“科学实验班”,直面“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如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路径,北京十一学校率先做出回应
2010年9月,“科学实验班”应运而生。科学实验班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毕业出口、招生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独特的设计。
焦点
2011-02-13中国教育网
一定要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人们习惯的教育通行语是知识。但学校光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触及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发掘隐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质,同时不断发展学生的潜质。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能力,并用这些能力去解决问题时才算形成了智力。
由此看出,我国的教育改革决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做文章,一定要把培育学生智力踏踏实实地糅合进去。
2011-02-14科学网
陕西师大校长房喻:呼吁客观公正认识化学
2008年12月30日联合国第63届大会决定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IYC2011),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负责以“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为主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安排,庆祝化学取得的成就和化学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当今基础学科,特别是化学发展确实面临学科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公众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认识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化学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生存品质的改善都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角度讲,通过设立国际化学年纠正人们对化学的偏见确实极为必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资源日渐枯竭、能源供应日渐不足、环境品质日渐蜕变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些根本性问题过程中,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化学学科的作用。
2011-02-24中新网
中国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必然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2011-02-25文汇网
教育凭什么一定是快乐的?
继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撰写的《虎妈妈的战歌》在中美两国引发热烈讨论之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近日的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博客被网友看成是对“蔡美儿的严苛教育”讨论的另一种呼应——“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钱文忠认为,人生就是快乐与痛苦同在,为什么我们要把痛苦从教育里剔除?
在钱文忠看来,惩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而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一味鼓励,一味让步,一味追求快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长大成人是需要抗击打力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2011-03-04人民网
张志勇代表:中国教育缺少对三个“素质”的关注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做客人民网谈学生减负的话题。张志勇表示,中国教育缺少对三个“素质”的关注。三个“素质”分别是:学生对学习内在的兴趣;独立性,就是学生自我独立的管理能力、自主能力;社会责任感。张志勇认为,这三个“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素质高低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杰出人才能不能真正成长的、培育的关键素质。具备了这三个素质,就能成为卓越的人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2011-03-07中青网
奥数热已形成斩不断的利益链条
在奥赛与高考挂钩的10年里,奥数以谁也没有想到的速度飞速发展。根据教育部的命令,要到2014年,奥赛才能与高考正式脱钩。有些专家担心,奥数培训“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有编书的,有辅导的,产业链不会那么容易消失”。专家认为,奥赛热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一个根源,“根源就是高考制度极为不合理,完全从卷面分数来判断,而卷面分数只追求标准答案,使那些既健康又聪明的孩子越念书越缺乏创造力。”“如果这个现实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奥数热还将继续下去,今天奥数取消了,明年可能还有其他比赛替代。”
2011-03-07中国教育网
我国由“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中国教育正面临历史性的转变:由“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将发生由快到好、由大到强的转变。他观察到,相继出台的一些新的重要政策,都按照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继续朝着促进教育公平、扩大教育公共服务、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调整。
思考
2011-02-24中青网
中国人为什么科学素质低
最近看到了几则关于中国人科学素质低的报道。对此,笔者一直在思考,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中国人的科学素质为什么这么低呢?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其实并不是不爱读书,并不是不爱科学,只是科普的人文环境氛围太萧索,直接导致公众对于“科技”的关注度长期走低,“科学素质低”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科学素质的高低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与文明程度的高低、公民意识的强弱“一脉相承”,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这足以说明: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跨越中,我们需要弥补很多“欠账”,尽快提升科学素质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2011-02-09人民网
中美教育的镜像与镜鉴
对比美国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和需要变革的弊端。自立和责任,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系统,是孩子从小教育的基点。而我们则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可以说,在这方面,无论在全社会,还是在个体家庭,都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我们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长板,而让美国人瞠乎其后。其中最主要的长处,是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我们的教育应该和美国的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2011-03-03科技网
转基因的神秘面纱为何屡被吹动
美国《科学》杂志亚洲主编Richard Stone,2月25日,以《激进分子向转基因作物及科学家发难》为题,深入报道了在中国颇有争议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等研究转基因水稻的情况。学者严建兵认为,对于转基因,大部分国内媒体的报道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大部分报道,不但没有促成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问题,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恐慌和误解。
大家之言
2011-02-12人民网
孙云晓:做人要“严”,学业要“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问题专家孙云晓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的教育应该分为两部分,有些问题跟孩子是可以讨论的,有差异没关系,这是有讨论余地的。但是,有一些基本规则,十分重要,这个是无须讨论的。比如孩子在家里要劳动,要干家务,不许说谎,要按时完成作业,孝敬长辈,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这些规矩的确立其实都对孩子形成保护。儿童教育的成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最根本的。应该掌握一种更简单的原则:做人要“严”,学业要“宽”。孩子只要是努力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现在中国非常让人感慨的是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就算一万年都做不到。
异域传真
20]1-02-16 The New York Times
新型流感疫苗问世
研究人员找到了在动物细胞中培养病毒用于制造流感疫苗的新方法,将在几年内替代应用了50多年的在鸡蛋中培养病毒的方法。
美国贝勒医学院的流感专家保罗·格立森称,这种新方法大大缩短了疫苗生产和临床实验的周期,能让卫生决策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决定当年冬天需要生产和投放的疫苗品种,而且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制造的疫苗与通过鸡蛋培养的相比,对抗流感病毒效果更好。在已经进行的临床实验中,新型疫苗对抗季节性流感的总有效率达71.5%,而副作用则与传统疫苗类似。通常,生产应对当年流感的疫苗需要6个月的时间。2009年禽流感肆虐之际,疫苗数量因为生产周期较长而严重不足。
2011-02-17羊城晚报
英国中学生不热爱科学科学家呼吁高中考试改革
最近,英国皇家学会的学者呼吁,英国应该取代现行的A-level考试,引进推广类似国际文凭考试的考试,以此来鼓励更多的英格兰学生学习掌握更广泛的科目,尤其是数学和科学。皇家学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在苏格兰以外的英国地区普遍存在着对科学学科不热衷的现象。这显示出考试科目设置存在问题,以及整个英国社会对科学的漠不关心。
2011-02-18 NSTA
如何回答“我们为何要学这个?”?
教师们经常需要面对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下是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网站讨论区的部分回答:为了未来从事的职业
无论将来选择何种职业,都需要以当前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为基础;为了生存、发展和高质量地生活
科学不但对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更能够帮助人们具备批判思维,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科学充满趣味——教师应尽早向学生传递这个信息,并运用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应用于生活。
2011-02-19 The New York Times
以谨慎的态度纪念达尔文诞辰日
在查尔斯?达尔文的诞辰日2月12日,科学迷、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研究人员通常开展纪念和科普活动。而在这位进化论的创始人诞辰202年之际,对如何纪念这个日子却因为科学和宗教保守派之间的对峙而出现了争论。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美国国家进化综合中心发起了以传播科学为目标的乡村之旅,组织了由7位博士参与的角色扮演游戏,并以不带有挑衅意味的口吻澄清听众关于进化的种种误解。组织者在旅行途中发现,许多学校至今仍在传播圣经对地球生命多样性的解释。这个现象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担忧。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已宣布投入6000万美元拍摄制作文献纪实节目,提高国民的科学意识。
2011-02-21NSTA
剖析非正规科学教育
美国纽约市中小学校一直以来缺乏胜任的科学教师以及教师开展研究力量薄弱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该市的“城市优势”计划在拥有丰富研究资源的非正规教育机构与该市的中小学校建立了紧密联系,指导教师开展高质量的专业研究,提供信息资料和探究性学习活动包。在市政府的资助下,包括植物园、科学宫、野生动物园和水族馆在内的多家科普场馆发挥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的科学资源和活动场所。该计划目前为纽约市35%的中学教师提供支持。此外,该计划还包括家长研讨会、课堂资源与设备分享、非正规教育场所免费参观、示范学校和骨干教师支持网络、项目评估、学法研究等。项目实施7年来,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训教师和鼓励家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方便效果显著。
调查
2011-02-15中青网
调查显示56.3%的人认为要“给孩子摔跟头、走弯路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72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9.4%的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另有20.1%的人对此持相反态度,其余20.5%的人觉得“不好说”。本次调查中,46.8%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最重要。接下来依次为:学校(24.1%)、社会(14.8%)、孩子内在特质(14.2%)等。调查中,56.3%的人认为要“给孩子摔跟头、走弯路的机会”,同时也有53.6%的人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
2011-03-02科学网
2009年我国科普经费87。12亿元
科技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87.12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0元,比2008年的1.84元增加0.26元。相关科普人员表示,尽管国家的科普经费逐年增加,但目前仅能维持已有项目的运作以及日常工作开支。如果要发展创新性项目,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科普是一个长期的事业,科普的效果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来衡量。
读书
2011-02-19中国教育网
《第一次发现丛书·手电筒系列》
这是一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拓性的科普童书,分为好玩的动物、神秘的自然、有趣的生活和神秘的宝藏4个子系列,是一套可以拿来做互动游戏的科普读物,堪称“科普与艺术,学术与游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发现丛书·手电筒系列》由法国伽俐玛少儿出版社编,罗静平等译,接力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2011-2-24科学网
《走近三江源》出版:回应那远山远水的呼唤
三江源是指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青海南部地区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这三条大河的源头。为什么三江源头集中在青海,而不是在海拔更高的西藏?为什么这里高寒缺氧却水量充沛?在青海,究竟有多少条河流,有多少个源头?在这里,我们究竟还有什么没有发现,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走近三江源》向我们揭示了这些疑问。该书作者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员陈维达,工人出版社2011年1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