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求一辈子活在中央台
2011-12-29杨滢
中华儿女 2011年2期
2010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迎来了70周岁的生日。12月26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说:“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新阶段,中国广播事业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很大进步。纪念中国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首先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广播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广播事业的灵魂。年轻一代广播工作者要练好本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精益求精,创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岁末,正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改革与发展再次引来全社会持续高度关注之际,异常忙碌的王求台长欣然应约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我生在中央台,长在中央台,将来也会老在中央台。是中央台养育了我,因此,振兴广播,实现跨越,是我们担负的历史责任。不然,我们既对不起先辈,也将无法向后来者交代。”
这是一位广播人的心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七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王求意气风发,充满壮志豪情,他说:“70年的沧桑巨变,中央台从一个设备简陋的广播机构发展成现代化的国家电台,并跻身于中国最重要、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传媒机构之列,每一步都充满了努力和探索,尤其是从万人空巷的风光时代到多媒体挤压的竞争时代,每一个历史性进步都依赖于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
圆梦央广
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直以来都是王求的一个梦想,进入中央台则圆了他这个长久以来的梦。1980年,他从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成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两年后他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迄今他已在中央台走过了28年。最初他只是一名台播部编辑,在那个思想冰封还041f975bbb0b03d9a042a4e1ad7edde3没有完全解冻的时代,他以超常的冷静和上山下乡打磨出来的顽强毅力,潜心苦学,开始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初的独立思考。从台播部编辑到新闻组副组长、台播部副主任、主任、台港澳广播中心主任、副台长、台长。
谈到王求与广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那天。“当时我还在插队,总理逝世的消息对我的刺激是非常大的,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种声音,从村里的大喇叭里放出来的声音,这是我最早接触广播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声音。所以说,我第一次接触广播,和喜欢上广播,都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相信很多和我同时代的人都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和感触。”
在王求的职业生涯中,有这样一段特殊的采访经历令他难以忘怀。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次正式组团到台湾去采访,王求的任务是采访张学良将军。
自1946年11月开始,因在“西安事变”中逼蒋抗战而遭囚禁的张学良先生,始终在台湾过着被“管束”或被“保护”的生活。1990年,他终于打破半个世纪的沉默,两次接受日本NHK电视记者的独家采访,明确表示是为了忠告日本青年,让他们了解日本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日后警惕军国主义。之后,他没有接受过其他任何媒体的采访。
这一次,张学良将军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轰动效应,为了争取到这次采访机会,第一批赴台采访的18位大陆新闻记者,个个施展出浑身解数。由于场地限制,只能有四位记者参加。王求说,其时当时第一方案下来时并没有他,但是他积极争取,终于成为这四名幸运的记者之一。
回想起那次触动心弦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
“我记得那天是明10号,台北的秋天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尤其是下午,整个台北盆地就像一只巨大的蒸笼。按照预定的时间,下午3点前我们如约赶到北投区复兴3路70号。在台湾‘海基会’综合服务处处长张全声陪同下,我们四位大陆记者及一名台湾有关单位的摄像师一行6人,在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所长何景贤先生的引领下,跨进了张学良公馆的大门。张公馆里,一栋红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绿荫之中,显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
穿过绿荫,我们到了张学良先生和赵一荻女士居住多年的这座二层小楼。赵女士面带微笑在门厅里迎接我们,曾名噪一时的‘赵四小姐’,穿一件粉底碎花旗袍,神采奕奕,看上去也就是60岁上下年纪,而那年她刚好满80岁,用风姿不减当年来形容,绝不为过。
进入与书房连通的客厅,正在等候我们到来的张学良先生拄着手杖从沙发上站了起来。93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前半生风云叱咤,后半生幽居落寞,但无论囚禁的折磨,还是耶稣的教化,都无法彻底改变这位爱国将领的赤子之心。当我举起话筒问他,‘两岸大多数中国人都希望统一,您对统一持什么态度’时,他马上回答:‘我也是大多数之一。’尽管他视力、听力都已有疾患,但谈吐却依然干脆敏捷。他说:‘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一个人,我为统一奔走得也很多了。现在我老了'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了'但我能帮忙,我很愿意尽我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这4"A过去的事情都摆着呢,我不计-'hA的事,但为国家、为人民的事情,鞠躬尽瘁,我都愿意。’”
王求回忆道,那场采访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现场气氛始终融洽和亲切。当一名记者告诉张学良先生,他在东北的故居,已由当地政府出资修整一新,并希望他能早日回去看看时,他愉快的笑着说,他自己也希望回大陆去老家看看,说自己是个好动的人,只是岁数这么大了,腿又不好,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在采访结束前,记者们请张学良先生对大陆青年提点希望,老人稍加思索后说:“希望他们好好做人、做事。我是基督徒,我很希望他们有信仰。一个人不要活得漂漂荡荡的,像浮萍一样。我并不是说一定都要做基督徒,我这个人不是这样想。有个信仰自己才能定位,尤其是年轻人。”采访结束后,当张学良先生在夫人的扶持下,拖着病腿送记者们出门时,像送别远道来探望他的亲人一样,十分动情。他眼圈红红的,边走边说:“谢谢大陆人民关心我们,代我向他们祝福!”
录音报道《张学良将军接受大陆记者采访》在中央台播出以后,马上弓I起了听众热烈的反响,这个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
王求说,这次采访给他的工作和人生上带来的启示让他受益终身。“无论采访什么样的对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争取采访机会都要有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韧劲。像张学良这样一位抗日民族英雄在那种背景下能坚持抗战,立下了那么多功劳,老人后半生又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曲折,他讲年轻人,不要像浮萍一样,一定要在生活里头牢牢扎根。他是根据他一生的总结说出这句话的,对我们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就是说或做人要踏实,不能像浮萍一样。”
对话王求:新媒体带来的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
《中华儿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大量的出现,并不断深入人们的日的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并且逐渐会被新媒体所取代,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王求:我不认同“广播会被新媒体所取代”的观点。曾经有人说广播出来了报纸要消亡,电视出来了广播就要消亡,网络出来了电视要消亡,每当有新媒体出现都会有这样的言论。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随着流动人口、车辆的增加,广播的听众、收听率不但没有下降,还持续地上升,这是跟社会生活的基础实际联系在一块的,你简单的说它弱势了,没有听众了,只是一家之言,在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另外,广播还有一个优势显现在突发事件和重大灾难中,有个独特的作用,包括连电视、新媒体都没有办法替代的作用,这是李长春同志亲自批示说到的:广播在重大的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08年的雨雪冰冻、汶川地震,还有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的泥石流,都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在灾区,地震一来把广播电视设施损毁了,交通都损毁了,纸媒更是进不去了,这时候你有新媒体没有电你怎么看呢。但是收音机就可以,光用干电池就行了,车上的收音机也能听,所以灾区很多人在帐篷里,一个收音机很多人在收听信息。
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中,有成千上万名被困在路上的司机,有的人8f6d3a5e8245239ecd63459b4b349b2a21e98d1b630ad32852f48274a187ce83手机没电了,有的人连手机都没有,就靠车上一台收音机,听到收音机就借用别人的手机打给家里,联系不到家人就打给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由他们向电台转述,由我们电台来负责和他们家人联系。广播不仅起了一个传媒的作用,还起了一个通讯和指挥的作用,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替代的。
《中华儿女》:中央台在中央媒体中率先推行改革,目前来看效果怎么样?
王求:改革以后有两个明显的效果:一个就是它的内容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听众的肯定;它的形式也受到了听众的喜爱;另外一个方面,收听率和市场份额大幅度地增长;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上半年同期相比,我们的市场份额增加了14%,这是一个很大的幅度,这只是在北京。大体上“中国之声”的新闻改革,这个成果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中华儿女》:在这个改革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王求:我想这个改革最大的困难,对内是处理人的问题。像我们这种事业单位,人员的压力比较大。比如现在一个人头费一年就得十几万,但是挣的钱又没有那么多,在改革过程中又想追求高效率,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损害一部分职工原来的利益格局。这种情况对改革是难度最大的。原来划分好了,现在你又要改,改了以后要鼓励那些能干的,干的好的,干的多的人,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个难度比较大。对外,我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四级办广播电视,中央台的频率资源属地管理,这种政策上的障碍使我们改革起来困难重重。
《中华儿女》:您认为应该如何增强广播的吸引力,加强和听众的互动性,进一步发挥影响力?
王求:广播的互动性应该是广播这种媒体的长处,特别是最近这些年,通讯手段的发达,比如短信,这个互动是很自然的,不是说我们刻意要和听众互动,也不是说听众刻意要和我们互动,这是一种需求。比如,又返回到08年1月的冰冻灾害,困在公路上了,家里的老婆、孩子在着急,他只能通过广播和外界联系,这种情况下,广播的互动就非常重要。我想,越是在灾难的时候,广播的互动性就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中华儿女》:广播事业的未来发展会怎样,您能为我们展望一下吗?
王求:展望未来,我们是信心百倍的。以70年基业为起点,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广播人将竭尽全力创造多媒体融合的“新广播”,把中央台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全媒体集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