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付小兵 戎装院士是这样炼成的

2011-12-29华南孙晓艳

中华儿女 2011年14期


  201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又称301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付小兵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301医院诞生的第七位院士,当时49岁的年龄也刷新了院里院士的年龄纪录。
  闻知喜讯时,付小兵正在实验室里和他的学生们埋头讨论,据说当时他脸上淡淡的欣喜,随即说道“是人生一个新起点”。
  
  在另一战场上行驶军人使命
  
  付小兵上过战场,惨烈的场面他终生难忘。
  1986年,中越边境战火绵延。23岁的付小兵,当时已经从第三军医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校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同时也在读创伤急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是创伤弹道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火器伤的救治。这是他从小坚定要走的路,当年高考,付小兵是资阳市理科状元,然而这个从小在老一辈革命家故事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放弃了更好的选择,立志上军校,当军人,保家卫国。最后,付小兵如愿走进第三军医大学,这一信念也从未改变。
  1986年深秋,经组织批准,付小兵奔赴老山前线,参加战伤救治的亲身实践。猫耳洞的艰苦人所共知,新婚妻子担心不已,紧拉着他问“不去行不行”?付小兵深知妻子的心情,但还是告诉她“这是信任,也是职责。”留给妻子一个“OK”的手势,付小兵转身出发,冲向他的前线。
  无数次想过战场的枪林弹雨,实际情况还是超乎想象。车,在崎岖的山地上吃力地爬着,路的左边就是悬崖,稍不慎便车毁人亡。在车里面就能隐隐约约听见山背后的隆隆枪炮声。阵地硝烟弥漫,付小兵穿着黄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身边到处都是炸断的树木、巨大的弹坑,穿过弥漫着的硝烟阵地,来到离炮火摧残的防火墙。这个地方就是第一现场。有的医生正为伤员止血,有的正为牺牲战士安排后事,有的正从伤员的汩汩流血的伤口掏出弹头。
  第二天付小兵来到一个作战排,官兵看着眼前这位素不相识的军官,想必是上级首长来慰问自己,兴奋着想鼓掌而又将伸出来的双手缩了回去,因为怕暴露“目标”。
  战地医院是战场上的后方,却是军医的前线。付小兵蹲到一位伤员,伤员的伤口刚进行完包扎,鲜血仍染透着厚厚的纱布。付小兵仔细地察看着子弹穿入的肉体,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治疗弹道创伤的药物又少,一些年轻的官兵忍受着伤口化脓的疼痛。付小兵轻轻地问道:“小战士,痛吗?”小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