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香美:人生的高峰永无止尽

2011-12-29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1年14期


  陈香美的生活节奏好似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除却过渡部分偶然的舒缓,其余时间皆在高亢,激越地行进。人生苦短几十年,她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发挥最大的生命能量,造福更多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人生观,促她一刻不停地努力,去攀科学高峰。
  关于陈香美,百度百科上简介如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病专科医院院长。 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药品评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肾脏病专家……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一系列的头衔,荣誉,见证着陈香美一路不平凡的努力。
  
  八小时内出不了科学家
  
  熟悉陈香美的人都知道,陈香美有一句常说的话:“八小时内出不了科学家。”可以理解为,科研成就这枚甘甜的圣果,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所能摘得,它需要长久的耐力与恒久的坚持。在陈香美这里,它还有另外一个诠释方式——仅仅靠工作时间的八小时,是成就不了科学家的——陈香美本人的作息时间则是每天用两个八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埋首工作——她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五小时,其余的时间,她全部交给工作,没有几乎。
  在陈香美领导的肾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来肾科的人,每天必须工作12小时,节假日也不例外;两个双休日,只有星期天下午休息半天;新到科的年轻人3年内不准结婚。有人说,陈香美太苛刻,但是,肾科的年轻人喜欢这样的“苛刻”,在他们看来,这是锻炼:“没有压力哪有成功,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收获在艰辛的付出之后:曾经编制只有12张床位的小科,在陈香美的带领下,逐渐建设成为集临床、实验室、透析式于一体的全军肾脏病中心,实验室从只能做简单尿常规检查,建设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并成为重中之重。经过他们顽强不懈的努力,1993年肾科以独立学科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成为博士授权点,99年成功申报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在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申中,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来自全国的11位著名肾病学专家,深深为总医院肾科取得的成绩而震惊,高度赞扬说:你们的技术水平是国内一流的,领先的,已具有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
  同时,陈香美领导的肾科也成为培养医科人才的“黄埔军校”:几年来,陈香美共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16名,硕士15名,进修医生180名,他们个个成绩优异,有的在医学界已崭露头角。7名科室成员被破格晋升为副高职称,还向其它科室输送了4名护士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呵!
  为了在肾病研究取得科研进展,陈香美不仅把工作外的休息时间让位于科学研究,同时,她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全部被工作填满。
  女儿曾经在一次作文中,深情地写下:我的梦想是,妈妈能带我去一次公园。相较于其他孩子的梦想,这个“梦想”太过容易,简单,却由于妈妈是陈香美而变得遥不可及。简单朴素的话语让老师看了也忍不住泪水涟涟。
  而关于女儿出生前后的经历,女儿也是在慢慢长大后听别人说的,这些故事乍一听像故事,但是却实实在在发生在陈香美身上。
  由于投身工作,时间太紧张,陈香美直到四十岁,才决定要孩子。四十岁,是高龄产妇,在妇检门诊,该算做高危人群的。陈香美却把怀孕的消息隐瞒着,在肾科忙忙碌碌工作的她,风风火火的她,整天穿着白大褂的她,在众多医生护士面前,竟然成功隐瞒了九个月——没有人发现她的异样——她太忙了,节奏太快了——直到临产前20天她去做产前检查时,才意外被护士长和协理员得知。
  产前十天,有一个学术会议在四川召开,陈香美带着即将出世的女儿,坐飞机,汽车,一路劳顿,开完会议后又直奔实验室。有人心疼她,有人担心她,她笑笑说,没什么事啊!我的孩子结实着呢!——等到女儿出生后,女儿发现,妈妈再也没有带她一起出去过。
  产前三个小时,她还在实验室的事情忙碌着,当生产的阵痛一阵一阵地袭击她时,她从实验室直接到产房,接受剖腹产。家人,亲友,同事,都以为这下陈香美能好好休息了,却不知,在产后第七天,得知科里正在抢救一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她冒雨赶到病房,亲自为病人做肾穿刺治疗,硬是把这名被其它医院认为无法挽救的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拼命三郎”,这是同事给她的称谓。她的确是拼命三郎,她似乎在和时间赛跑,她似乎每天都能听到时钟滴滴答答流淌的声音,她舍不得停下一丁点脚步,去享受生活。即便是最平常的生活之乐,距离她亦是遥远---天不亮,家人还在酣睡,她已经在实验室了,深夜,女儿已经熟睡,她才回家——妈妈不出差,却也总是见不到。接送女儿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
  有一个遗憾一直深埋在陈香美的心中:1999年6月,陈香美80多岁的老父亲去世,而她正远在日本的国际讲坛上。老父亲为她照看了3年多孩子,她没带他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检查过身体,更没在自己工作的医院住过院,而临终前想见女儿最后一眼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每每念及此事,陈香美的眼泪总是在眼眶中打转。她有时也会自责,作为女儿,她没能尽到孝道,作为母亲,她也并不合格。但是,她坚信,在天堂的父亲,会对自己的女儿赞许有加的。女儿,也会引她为傲---并非只有天天陪在孩子身边的才是好妈妈。她相信,献身科研事业,为造福人类做贡献的妈妈,也会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
  
  全身心投入肾病研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香美已经被众人所熟知。1987年,日本有6家报纸的新闻记者不约而同地报道过陈香美,其中一个这样写道:“陈女士的愿望是回国建立中国的肾脏病研究中心,为中国人民造福”。
  1987年10月,陈香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日本北里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她是第一位获得此学位的外国女研究生,她的导师期望留住这位能干的学生,为她提供了高新待遇和优厚的条件许诺。陈香美婉言谢绝了导师的美意,执意回到祖国。此举,引发日本媒体大幅报道。
  当时,正是中国出国热潮,很多人期待在国外找到自己的新生活。陈香美却逆流而回,在人潮汹涌的出国人群中返回祖国。皆因她心中有一个信念:要将所学知识,用以造福中国人民。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在简陋的学科条件下,在人员配备不齐的情况下,硬是将肾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带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队列。顺便说一句,那次从日本回国,她除了带回满腔的报国热情与深厚的学科知识,她还带回了价值十余万元的实验器材及试剂---有的是老师赠送的,有的是她在日本省吃俭用买回来的。这一切,她全部无偿地献给了祖国的肾病事业。这一习惯也保持在以后,每当她有机会出国深造或者开会,她不去逛景点,不去购买当地特产,她只会带回一些实验室匮乏的器械物资---实验室成了她生命中的重中之重,肾病研究是她最重要的人生使命。
  在申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973”项目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她带领大家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病房,盹了,爬在桌子上眯一会儿,饿了,扒拉一口盒饭,几乎是24小时马不停蹄地连轴转,谁也说不清他们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与汗水。如果说陈香美在日本用3年的时间学完了5年的课程,那么,她在肾科用了7年时间干完了别人需要十几年才能干完的工作。她突破了对肾炎传统发病机理的认识,首次利用反义核酸阻断肾脏局部炎症反应,为治疗肾炎肾病的新药研制奠定了基础,临床上应用新型免疫抑制剂,开辟了治疗慢性肾炎的新途径。开发了延缓肾脏硬化的中药复方,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肾病,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案。
  
  2000年,《慢性进展性肾病的细胞分子机理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国际权威肾脏病学专著引用,在国际肾病继续教育大会上报告。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免疫原性弱的环状RGDS四肽诱导系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ICE的表达,为临床治疗增植性肾炎开辟了新途径,在第13届国际肾脏病会议上报告后,国外先后有30多位学者来函索要资料。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系列研究,被国外学者引用达50余次,在第十七届国际高血压大会进行报告后,日本医学论坛报进行了转载和报道。其专业学术论文被美国SCI引用124次,国际权威专著引用5次,国内学者引用257次。
  在肾病研究领域,她是专家,有无数科研成果在她艰辛的付出后获得。在病人眼中,她是可亲可敬的好医生。为医者,德先行,将病人看作亲人,这是陈香美。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哀伤。5月14日,陈香美奔赴汶川抗震第一线。她是在一个会议上接到中央军委和总后命令,没有来得及回家,也没有做任何的准备,直奔机场,立即赶赴四川参加医疗救治工作。作为一名军人,她用行动诠释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976年,唐山大地震,彼时,她还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的一名学生,但唐山地震的消息传来,她便作为医疗队的一员,奔赴对唐山,直接参与大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对于震区,可谓不陌生。她已积累了丰富的震区伤员的救治经验。
  来到成都军区总医院后,陈香美所在的医疗队首先对分散在各个科室的病人进行了检查。抢救小组先对骨外伤和肾脏损害特别重的病人进行抢救。他们每天都要忙到半夜。当她听说都江堰有一名病人由于肾脏损伤生命垂危,立即奔赴都江堰前去救治,将这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次参与震区救治,陈香美深有感触:这次国家对汶川大地震伤员的救治,比唐山大地震时不知要好了多少倍。“虽然两次地震对病人来说要命的都是骨外伤之后的挤压伤综合征,但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医疗条件同现在都是没法比的。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对挤压综合征的认识根本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当年我们到了唐山,真是束手无策,也没有血透机。这次令我十分感动的是,当我面对病人万分焦急地需要用仪器替代肾脏功能的时候,仪器就到位了,医疗队到得也很及时。”陈香美说。几十年的时间,是国家国力的增强,同时,也是中国肾病研究的一个飞跃,而这,离不开陈香美们的不懈努力。
  陈香美主持的最新研究课题之一是:在“延缓衰老”方面,研究衰老的分子机理与重大老年疾病,为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提供了一些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技术。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0年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五百九十六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而衰老与老年疾病的发生有直接相关性,老年人全年的人均医疗费为总人群人均医疗费的2.5倍。“通过对衰老机制的研究和抗衰老药物的开发,将有助于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并节省大量的社会医疗成本。保持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减少疾病,首先要阐明在衰老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健康状态下降和疾病增多?这就需要开展深入的生物基础研究,通过探讨衰老机制,揭示衰老规律。近些年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陈香美说。
  陈香美在延缓衰老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就,“在器官衰老研究方面,我们建立了衰老相关肾脏基因的表达谱数据库,这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分析老年肾脏基因表达的数据库。能量代谢与衰老、长寿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先阐明了能量代谢与器官衰老的关系及其分子作用机理,在哺乳动物中印证了国外对低等生物线虫和果蝇的研究结果。为通过适当限制热量摄入延长寿命以及降低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首先提出并验证了‘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是器官衰老共同机制’的新观点。
  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或者说,从立志做一名医生开始,陈香美就一直立志于运用自己所学,造福于人类。她不懈努力,为着心中的信念,她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投入工作。胸中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她一刻不停歇,向前奔,向前奔!因她知道,人生的高峰永无尽头,攀登科研高峰的脚步便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