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团结还是分裂?
2011-12-29宿亮
世界知识 2011年10期
难以置信!一个国家在没有任何特殊事件的和平时期,竟然在一年间没有政府!
自去年4月联邦政府辞职,比利时无政府状态已满一年,远超荷兰曾创造的208天欧洲纪录,以及伊拉克在2009年大选之后创造的249天世界纪录。柬埔寨组阁纠纷曾在2003年持续353天,如果比利时此次无政府状态延续到6月1日之后,也将打破这一纪录。
多种因素的纠结
2009年11月比利时组成新一届政府,但因布鲁塞尔及其周边选区划分谈判长期未果,2010年4月政府集体辞职,于6月提前举行大选。北部荷语区中右翼政党新弗兰德斯联盟和南部法语区法语社会党(又称瓦隆社会党)成为各自地区第一大党。根据比利时宪法,获得半数以上选票的政党才能组阁,但由于比利时政党众多,某个单独的政党很难在选举中获得半数以上选票,这就要求获得最多选票的政党寻求其他政党与之组成联合政府。然而,由于比利时各党存在严重分歧,致使组阁陷入僵局。
比利时历史归属复杂,近几百年来先后为西班牙、奥地利、法国所统治,19世纪初被并入荷兰。1830年独立建国。由于历史原因,比利时境内多语种并存。仅有一千多万人口的比利时,除少数德语地区外,被按照居民的母语划分成两大区,北部弗兰德斯大区以荷兰语为母语,南部瓦隆大区以法语为母语。
母语不同的居民有着相对独立的民族认同,也形成了比利时政坛上相互对立的两股力量,成为政治和文化生活矛盾的主要诱因。比利时两个主要大区居民都将语言权利视为政治生活地位的象征,围绕着这一问题曾产生许多纠纷。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鲁汶大学分校风波了。名列欧洲古老大学联盟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是比利时最著名的大学,位于北部弗兰德斯大区。20世纪60年代,来自瓦隆大区的师生抗议校方坚持以荷兰语教学,要求在语言上获得同等权利,两派矛盾激化,甚至直接导致政府内阁倒台。后来,鲁汶大学一分为二,瓦隆师生在距离鲁汶以南30公里的瓦隆大区内建立了说法语的“新鲁汶大学”。天主教鲁汶大学直到今天仍主要采用荷兰语授课,而拒绝使用法语。
除了历史造成的民族和语言障碍,让政治陷入僵局的最现实和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问题。比利时是世界上排名第26位的发达经济体,但南北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北部地区凭借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上遥遥领先于南部。弗兰德斯大区的政党常常指责瓦隆大区拖后腿,希望凭借在经济上的贡献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瓦隆大区政党当然不愿意,于是双方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频频上演,这在“语言边界”所在的布鲁塞尔选区表现最为突出。在比利时选举中,弗兰德斯大区居民在荷语政党中选择投票,瓦隆大区居民则在法语政党中选择,处于两大区交界的布鲁塞尔选区则向所有政党开放竞争,其选举结果最为关键。布鲁塞尔地区集中全国1/5人口,其中使用两种语言的居民分布犬牙交错。作为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总部,布鲁塞尔法语人口不断增加,迫使弗兰德斯政党以各种手段维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布鲁塞尔选区的地位、选举方式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具争议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弗兰德斯大区各政党就不断推动将布鲁塞尔选区细分为独立的荷兰语选区和一个双语选区,以维护在这一地区生活的荷兰语人口的政治权力。由于弗兰德斯政党推崇的这个双语选区的荷兰语人口要远远多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