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美对话框架 促“高铁”中美合作
2011-12-29樊一江
世界知识 2011年13期
2011年5月10日,为期两天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结束。双方共同签署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明确两国将开展更大规模、更加紧密、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并同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在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以及清洁能源、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扩大两国地方政府、企业等各层面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双方发表了《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成果清单》,涉及能源、环境、科技、交通、林业、气候变化等多领域100多项合作成果,中美高铁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是其中重要内容。
在本次对话开启当日,美国运输部长雷·拉胡德发表声明指出,美国政府将投资超过20亿美元发展新一代高速客运列车,用以改善最繁忙的东北走廊的铁路运输状况。此前,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也曾表示:“美国政府全力支持美国的高铁项目,美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中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美方希望借鉴中方在高速铁路领域的先进技术。”早在第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时,中美双方便开始着手高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11月,美国通用GE公司与中国铁道部签署备忘录,双方承诺在时速350公里以上的美国高速铁路项目方面加强合作。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后,中美高铁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2010年底,GE公司与中国南车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拟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双方在清洁高效交通等多领域深入洽谈进一步合作的具体事宜,更是为中美之间的“高铁”合作创造了新的历史良机。
从美国重振经济的需要和我国扩大内需、拓展外部发展空间以及全球“低碳”发展的战略角度审视,中美两国加强高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高速铁路作为交通运输领域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实现了诸多关联产业高端技术与先进成果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高速铁路在改变传统运输服务模式、加速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全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对装备、电子、通信、能源、服务等关联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着显著的带动效应。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美中两国在高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其实质是涉及两国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高速铁路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关联产业的升级进步,而且有助于通过技术交流与分工合作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助推两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高速铁路在大幅提升速度与舒适性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轨道交通低能耗、少排放、全天候等显著特征。据测算,高速铁路单位运输量能耗仅为汽车的1/4和飞机的1/5左右,其使用电力驱动,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几乎为零。显著的“低碳”等技术经济优势,使得高速铁路成为“绿色发展”条件下最具竞争力的旅客运输方式,也使其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减排的“主力抓手”。中美两国同属疆域广阔的人口大国,也是人员物资跨区域流动密集而频繁的运输大国,两国加强在具有节约、环保等显著优势的高速铁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两国乃至全球“低碳化”发展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再有,中美两国加强高速铁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国也有着诸多实质性“好处”。例如,加强与具有明显成本、技术、集成等优势以及成熟经验的“中国高铁”的全面合作,可使美国民众在较短时间、以较低成本享受到高铁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在中国国内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梳理期之际,加强中美之间的高铁合作,对于中国高铁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等等。
然而,中美高铁合作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美之间需要积极探索并实践一种更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促使美国迅速、全面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中国企业在与美贸易、赴美投资等方面得到公平待遇。其次是正确处理好与其他“高铁输出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高铁企业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自身技术水平、服务品质等的提升,以良好的口碑、融合的心态,加强与美国以及其他“高铁输出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高铁领域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