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多少“恐怖黑名单”
2011-12-29李伟
世界知识 2011年13期
为了打击恐怖势力、降低本国遇袭风险,美国制定了许多“恐怖黑名单”,动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手段对名单上的人物进行捕杀。
本·拉登被击毙的余波尚未平息,一次次新的事件又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6月16日,“基地”组织发表声明称,已任命拉登的副手扎瓦希里为该组织新的领导人。美国参联会主席马伦当天表示,就像对付其“前任”本·拉登一样,美国将搜寻并杀死扎瓦希里。而扎瓦希里也继拉登之后登上美国“十大通缉犯”名单榜首。而此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美军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炸死了“基地”组织重要头目卡什米里。在媒体公布的信息中,卡什米里的两个“身份”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他是美国“特别认定的全球恐怖分子”名单上的人物;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突访巴基斯坦时,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份要求巴方协助、重点追捕的恐怖分子的五人名单,卡什米里再次“榜上有名”。
其实,为了打击恐怖势力、降低本国遇袭风险,除了上述的几个名单外,美国制定了多个“恐怖黑名单”,动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手段对名单上的人物进行捕杀。
“特别认定的全球恐怖分子”
9.11后的第二个星期,在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授权下,美国成立恐怖主义制裁委员会,决定对那些对美国和全世界构成巨大危害的恐怖分子予以捕杀,“特别认定的全球恐怖分子”名单由此形成。为鼓励民众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和线索,美国常常以高价悬赏,并根据形势变化对名单适时调整,比如,2010年巴基斯坦塔利班策划“纽约时报广场汽车爆炸案”后,其头目哈基穆拉与拉赫曼两人立即上榜,各自悬赏500万美元。
代表人物:生死不明的卡什米里。卡什米里现年47岁,出生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最显著的外貌特征是独眼,所以长年戴着太阳镜。卡什米里是克什米尔地区恐怖组织“伊斯兰圣战运动”头目,也是“基地”组织新生代的代表人物,领导着以动作高效著称的“基地”组织分支“313旅”。值得注意的是,卡什米里拥有巴基斯坦特种部队服役和巴情报部门供职的双重经历,早年曾赴阿富汗参加抗苏“圣战”。卡什米里思想极端、崇尚暴力,被认为是“基地”组织内最令人生畏的行动指挥官之一,并且被指控策划多起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其中包括2008年孟买恐袭案、2009年巴基斯坦陆军总部遇袭案和今年5月巴基斯坦卡拉奇迈赫兰海军基地遇袭案。2010年“伊斯兰圣战运动”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卡什米里随即登上“特别认定的全球恐怖分子”榜单,并被悬赏500万美元重点缉拿。目前虽然卡什米里被曝已经身亡,不过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官员均坦承无法百分之百断言他已死亡,联想到卡什米里此前曾多次“被死亡”,其死讯依然成谜。
“十大通缉犯”
早在195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开始设立“十大通缉犯”名单,旨在通过公布一些重大逃犯的基本情况,让公众协助破案。能够进入该名单的逃犯都有较长的严重犯罪记录,或被认为对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需要经过专门机构筛选、初选等步骤,最后由联邦调查局副局长亲自敲定。虽然该名单并非为恐怖分子专设,但是因为拉登常年把持“十大通缉犯”之首,故与恐怖分子的渊源极深,拉登死后其副手扎瓦希里又迅速上至首位。
代表人物:“基地”组织新领导人扎瓦希里。扎瓦希里1951年出生在埃及,是当地的“富二代”,曾经是一名医生。在埃及期间,他和“穆斯林兄弟会”成员来往密切,并组建“伊斯兰圣战组织”,图谋在埃及发动“圣战”,推翻当时的萨达特政权,以建立严格实行伊斯兰教法的“哈里发国家”。1981年,萨达特命丧阅兵台,扎瓦希里因涉嫌刺杀萨达特被捕。1984年出狱后,扎瓦希里远走阿富汗并结识拉登,长期担任“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曾策划包括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爆炸案、9.11事件等在内的多起恐怖大案。据信,扎瓦希里比拉登更为激进和强势,是“基地”组织的实权人物和“精神导师”,掌握着该组织的实际运作。拉登死后,扎瓦希里顺理成章出任“基地”组织新领导人,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之悬赏2500万美元。
“特别通缉恐怖分子”
该名单也由联邦调查局发起,挑选程序和处置方法均尊崇挑选“十大通缉犯”的原则。不过,该名单专为恐怖分子而设,没有名额数量限制,根据恐怖分子的威胁大小和抓获的迫切程度不定期更新,至今榜上共有28人,个个可谓“罪行滔天”。
代表人物:“基地”组织“过渡时期”领导人赛义夫·阿尔·阿德尔。现年51岁的阿德尔是埃及人,曾任埃及特种部队陆军上校,上世纪90年代初加入扎瓦希里领导的“伊斯兰圣战组织”,后投奔拉登,担任拉登的安全主管、“基地”组织军事委员会成员,曾参与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被炸事件,并亲训9.11劫机者。2010年阿德尔接任“基地”组织军事总指挥,负责策划和具体指挥对西方的“恐怖战争”。阿德尔谋略运筹能力强,也更加谨慎。他反对发动9.11这种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担心遭美国激烈报复,使“圣战运动”付出高昂代价,主张“基地”组织将精力集中于“更大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哈里发国家”。拉登死后,阿德尔因当选“基地”组织临时掌门人而声名大噪。目前,美国联邦调查局为阿德尔悬赏500万美元。
“特别认定的恐怖分子”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授权将破坏中东进程的12个组织和18名个人确认为“特别认定的恐怖分子”,1998年又将名单扩大至所有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根据规定,该名单认定工作由美国财政部下属的海外资产办公室负责。一旦上榜该名单,美国将冻结名单人员(或组织)在美的一切资产和取消应有权利,美国公民、团体和公司,包括海外机构均不得与之往来,违者将被诉诸法律。其他对其提供支持的个人、团体和国家也将受到美国的惩处。1995年“哈马斯”与“真主党”上榜,1998年拉登也进入该名单。
代表人物:“基地”组织半岛分支头目纳西尔·瓦赫希。瓦赫希是名“70后”,曾为本·拉登的秘书。2001年底,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瓦赫希逃至伊朗被捕,2003年被遣返并关押在也门,直至2006年成功越狱。而后,瓦赫希监督了“基地”组织也门分支的成立,除了接受新成员之外,该组织还招收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返回的“阿拉伯战士”。2009年,瓦赫希将“基地”组织在沙特和也门的两个分支合并,成立“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在瓦赫希的领导下,该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暴力、更有组织性和更具实力,连续策动了多起袭美大案,威胁程度甚至超越“基地”组织本部,被美国认为是“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境外“最活跃的行动分支”。今年5月18日,瓦赫希当选为“基地”组织新任非洲事务负责人。
“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代表人物:“网络本·拉登”安瓦尔·奥拉基。实质上,该名单并非一种成文的“恐怖名单”,不过多年来拉登一直被列为美国的“头号威胁”,一直到今年2月奥拉基取而代之。奥拉基是美籍也门裔人,在美国受过多年大学教育,熟谙西方文化。奥拉基在担任美国圣地亚哥清真寺阿訇期间结识了两名9.11劫机犯,思想逐渐变得激进。9.11后奥拉基放弃学业,先后辗转英国、也门,后担任“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头目,利用网络等媒体大肆向欧美国家宣传极端思想,建立秘密地下恐怖网络,招募大批潜在恐怖分子,素有“网络本·拉登”之称。不过,让奥拉基声名远播的是2009年“胡德堡枪击案”和“圣诞炸机案”,据称,这两起惊天巨案的疑犯均接受过奥拉基的电邮洗脑。2010年4月,奥巴马政府授权反恐和情报机构在全球追杀奥拉基,这是美国政府对美国公民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举措。今年5月6日,美军借击毙拉登的东风,对也门部落区进行多次轰炸,图谋炸死奥拉基未果。
此外,美国财政部还有“特别认定的外国人及特别封锁的个人”名单,该名单基数庞大,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名单的综合体,恐怖分子类别仅为其中一小部分。
可以看出,美国种类繁多的“恐怖黑名单”之间相互并不排斥,某些重要的恐怖大亨经常同时出现在多个榜单。这是因为这些名单隶属不同机构,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所使用的手段也有区别,它们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为美国打击恐怖势力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同时,随着国际恐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反恐重心的调整,这些名单又不停地变化,不定期更新。比如,奥拉基被美国列为头号恐怖威胁,既与“基地”组织总部实力削弱,国际恐怖主义呈现地区化、个人化与网络化有关,又与美国反恐重心转向国内,大力筑牢国内思想防线和“网络防线”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