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美国撤军与大国博弈
2011-12-29马燕冰
世界知识 2011年13期
随着美国宣布的撤军时间的临近,有关各方的动向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的撤军步骤如何,其后的阿富汗局势能否稳定,目前并不明朗。但有一点人们已经看到,大国在这一地区更加激烈的博弈,正在展开。
奥巴马上台后,迅速调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实施战略重心东移,将美军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宣布其“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随后公布了2011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在阿富汗驻扎有15万军队,其中大约10万是美军。
随着美国宣布的撤军时间的临近,有关各方的动向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击毙本·拉登被认为是美国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和“标志性结局”。也有人认为此举将有利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并且对奥巴马明年的竞选连任意义重大。但各种迹象表明,由于问题错综复杂,而且在美国国内意见不一,美国的撤军步骤如何,其后的阿富汗局势能否稳定,目前并不明朗。但有一点人们已经看到,大国在这一地区更加激烈的博弈,正在展开。
围绕撤军辩论激烈
自从奥巴马宣布撤军以来,美国内对这一决定便充满分歧和争论。去年秋天,白宫内部爆发是否向阿巴增兵大辩论,国防部长盖茨、美驻阿富汗前线总指挥彼得雷乌斯等军方将领提出的“打击叛乱者”路线和副总统拜登提出的“打击恐怖主义”路线对峙,国务卿希拉里支持军方主张,并劝说倾向于拜登立场的奥巴马回到军方立场。由于近年白宫更多是“以地面情况”决策,因此彼得雷乌斯的意见更多地受到尊重。
本·拉登被击毙令支持撤军者备受鼓舞,也使美国民众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经济方面。一些白宫官员、国会议员都要求加快从阿富汗撤军。6月8日,美参议院外委会公布一项报告,批评美国10年的阿富汗战争代价巨大,使国际社会花费了巨额资金,却没有什么成效,反而助长了卡尔扎伊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