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头十年对朝鲜的援助
2011-12-29沈志华董洁
世界知识 2011年13期
准备时期(1953年~1954年)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刚刚签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首先想到的寻求经济援助的对象是苏联。但是,莫斯科的热情并没有朝鲜人期望和宣传的那么高。然而,这一年金日成在访问中国后,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于对朝鲜的援助,中方提出签署《中朝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等七个文件,金日成完全接受。根据已经公开的材料,中国的援助包括:1950年6月至1953年底中国援助朝鲜的72900亿元全部免于偿还;在四年(1954年~1957年)期限内,再提供80000亿元无偿援助,其中1954年提供30000亿元,这些款项将用于供应工业原料、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粮食和其他用品,以及修复铁路和桥梁;在三年(1954年~1956年)期限内,中国自费收养22735名朝鲜难民儿童,并赡养负责教育这些儿童的7186名朝鲜公民及其家庭成员。根据中朝协议,对于赴朝工作的中国专家,朝鲜政府只需支付他们在中国所领取的同等工资(含出差和补助费)、医疗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不承担其他任何费用。来华实习的朝鲜员工,可以享受与中国同等技术人员或技工相同的待遇,包括公费医疗,只需支付住宿费。朝鲜政府仅承担实习人员来往的差旅费。对于朝鲜留学生,中国只向朝鲜政府收取发给学生的助学金和国内旅费。
在朝鲜经济重建的最初之年,中国做出的无偿援助承诺,在金额上已经超过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总和(苏东合计不超过22亿卢布,而中国则超过30亿卢布)。
如果说苏联和东欧国家援助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工业设备和原料,那么中国的援助除工业设备(织布机、蒸汽机车、车皮)和煤炭外,重点是提供生活消费品。仅1954年中国便向朝鲜出口了13万吨粮食(1953年为20万吨)、4000万米棉布(几乎等于朝鲜1955年的总产量)、60万双鞋和30万套棉装等。培养朝鲜的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仅1954年来到中国的朝鲜实习生就有3000多人(以后增加到一万多人)。
除了资金、技术和物质的援助,中国对朝鲜重建做出的最值得注意且无可替代的贡献,就是几十万志愿军官兵所提供的大量无偿劳动力。这一点,在朝鲜劳动力极为紧缺的战后初期,显得尤其重要。在停战后三个月内,志愿军铁道兵便修复、修整和新建桥梁308座,全长1.5万米,并修复车站37处,协助朝鲜铁路员工全部恢复了朝鲜北部原有铁路线。此外,在城市重建,修筑水坝、河堤、水渠,植树造林,春播秋收,修建民宅,修复校舍等各个方面,志愿军都投入了巨大人力支援。仅1957年上半年,志愿军投入朝鲜经济建设的人力就达43万个劳动工日。此外,志愿军官兵节衣缩食,以粮食2126.05万斤、衣物58.9万件,帮助部分驻地人民度过灾荒,还为朝鲜人治病188.39万人次。
朝鲜的三年计划期间(1954年~1956年)
在朝鲜三年计划时期,苏联继续保证工业设备的供应,而中国对朝鲜的帮助,除少量的轻工业设备和企业的援建外,主要是提供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1954年~1957年,中国对朝鲜贸易出口总额9.22亿元,进口总额1.27亿元,其差额7.85亿元,主要以外援平衡。中国提供的主要商品是:粮食(主要是小米)44.9万吨,大豆17.8万吨,棉纱3950吨,棉花35590吨,棉布8847.6万米,煤炭345.6万吨,焦炭26万吨,橡胶1.12万吨;从朝鲜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海产品、铁砂、化工原料和苹果等。在三年计划施行阶段,朝鲜超过80%的工业项目重建是在兄弟国家的帮助下完成的。而完全是由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负责建设的工业项目(不算军事项目共90个),占此期间朝鲜恢复和新建工厂总数的20%。
朝鲜五年计划的前期(1957年~1959年)
1957年9月13日至10月6日,以金一为团长的朝鲜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贸易方面,中方确定的方针是:根据双方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在物资供应上帮助朝鲜解决困难。对于朝鲜最关心的几项物资,中国都尽力予以解决。如煤炭中国1958年计划缺口在600万吨以上,但还是完全满足了朝鲜的需要(87万吨)。硫磺中国自己也缺,橡胶还要靠从国外进口,也都满足(硫磺)或基本满足(橡胶)了朝鲜的需求。只有棉花难以达到朝鲜的要求。中国连续两年未完成棉花播种计划,因此打算1958年从苏联进口几万吨棉花。这样,对于朝鲜要求供应的棉花(12000吨)、棉纱(1500吨)和棉布(1000万米),经过反复谈判,中方最后答应提供的只有8000吨棉花、500吨棉纱和500万米棉布。在实际执行中,中国又做出一些让步,如对贸易差额的处理。因中国无偿援助的款项到1957年已经用完,而朝鲜能够向中国提供的物资很少,故此前双方贸易额有限。为满足朝方需要,除提供一般物资贷款外,中国采取了扩大贸易的积极措施。中朝年度贸易总额1957年仅5601万美元,1959年即猛增至11584万美元,翻了一番,1960年更达到12037万美元。而中国对朝贸易年年出超,1957年~1960年共计6229万美元,这些差额最后基本上都由中国用贷款的方式解决了。
中国对朝鲜的援助随着双边关系日益密切而不断加大力度。1958年2月周恩来访问朝鲜期间说,中国可以继续向朝鲜提供棉花,每年一万吨是有可能的,还主动问朝鲜需要多少焦炭,并答应考虑给予满足。周恩来还提出志愿军撤出之前可以帮助朝鲜人民军修筑工事,并建议中朝合建云峰水电站,中国可以先行垫付朝鲜的投资。金日成表示,按照日本人的资料,在鸭绿江上可以建设三个水电站。回国后,周恩来吩咐外交部马上落实上述事项。6月初,朝鲜提出请中国再援建一个纺织厂和两个纸袋厂。根据周恩来和陈毅的指示,国家计委立即邀集有关部门协商,并很快做出答复:中国同意援建这三个工厂,以无息长期贷款的方式(自1961年开工后起十年内还清)。接着,朝鲜方面又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8月3日朝鲜政府代表团到京,与中国进行提供工业设备和签订长期贸易协定的谈判。在成套设备方面,朝鲜要求中国援建年产一万锭的绢织厂三个,1960年~1962年每年建成一个。年产100万套的轴承厂、年产1.5万~3万吨的制糖厂、年产10万吨的面粉厂各一个,分别于1959年~1960年建成。提供日产30吨的造纸设备六台,1959年~1960年交货;50吨/小时的锅炉及发电设备四台,1960年~1961年交货。中方基本上同意了这些要求,只是建议制糖厂和面粉厂应根据原料产地建成分散的小厂。在专用设备及机床方面,朝鲜要求从1958年底至1961年为其供应冶金设备17种29台(部)、选矿设备11种97台、大型机床15种20台、针织机50台、宽轨用小型机车7台、宽轨用磨砂车100台等。当时中国正处在“大跃进”中,有关部门感到朝鲜的有些要求交货日期太紧(四种冶金设备、五种大型机床),有些设备中国制造能力有限,国内供应还有缺口(磨砂车)。但最后还是基本满足了朝鲜的需求。此外,双方还签署协议,共同投资建设云峰水电站,由中方提供贷款,朝鲜政府将自1963年起分十年以货物偿还。朝鲜提出再建一个义州水电站,中方曾有所考虑,但最后未达成协议。
如果说在朝鲜三年计划期间中国主要供应的是生活消费品,那么从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对朝鲜的援助已经转向以提供工业设备和物资为主。为此,10月18日双方又签订了《中朝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章程》和执行决议的共同条件,决定成立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其工作范围包括互相提供图纸、资料、样品,互相派遣专家、实习生,互相委托技术鉴定等。合作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仅要求上海市承担的工业项目就有22项,并规定1958年底和1959年初将相关资料提交朝方。
“缓冲”时期(1960年)
1959年10月以后,中苏之间的分歧逐步公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苏双方为了争取朝鲜的政治支持,竞相对其表示友好和善意,援助金额和规模攀比上升。
1960年9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中朝签订了贷款协定、供应成套设备和提供技术援助协定。中国政府将在1961年~1964年期间向朝鲜提供4.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并且帮助朝鲜建设橡胶轮胎厂、无线电通讯器材等工厂和一批生产日用必需品的轻工业企业。此外,还将供应朝鲜棉纺织设备、无线电设备等。在与代表团的会谈中,周恩来表示,最近阿尔巴尼亚、古巴、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也纷纷要求援助,苏联又撤走了在华专家,中国在经济上遇到很大困难。但是,中国可以对别的国家“欠账”,却要保证对朝鲜的援助项目。关于贷款,周恩来说,到时候能还就还,不能还也可以延期,推迟十年甚至20年再偿还也行。为了履行协定,10月18日双方又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中国轻工业部负责承担培训实习生26项(76人),派遣技术援助专家23项(45人~48人)。1960年,中国开始进入“大饥荒”的一年。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克服困难,向朝鲜提供了23万吨粮食。
朝鲜是在战后重建时期得到外援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按照苏联的计算,截至1960年4月1日,朝鲜得到的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偿援助共55亿卢布,其中苏联13亿,中国9亿。此外,苏联还提供了36亿卢布的低息贷款,中国也提供了三笔无息贷款。相比而言,苏联对朝鲜的援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胜于中国,不过就“尽其所能”来说,中国的援助力度应该是最大的。
(选摘自《中苏援助与朝鲜战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