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挪威富裕之谜

2011-12-29朱应鹿

世界知识 2011年14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作为大使在挪威任职四年。当时正值中国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战略;挪威自全民公决否决加入欧盟后,于1995年初提出“亚洲战略”,中挪双方都把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放在突出地位。1994年到1998年,包括江泽民主席和挪威国王、首相在内的两国主要领导人实现了互访,中挪经济技术合作取得重大发展。
  在交往中,我国领导人不仅关注引进资金技术,而且重视研究学习挪威的建设经验。1992年12月,朱镕基副总理访挪时,认为挪威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遂与挪方达成两国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进行交流的协议。我在任的四年里,国内金融、科技、社会保障,及司法、监察等部门的高级(副部级)代表团不断到挪威考察,我参与其中,获得了深入和全面认识挪威的机会。
  
  资源加管理等于财富
  
  挪威是一个只有400多万人口的小国。上世纪初,挪威还是经济比较落后的以农为主的国家,人称“欧洲的农村”。1970年初挪威发现海底石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已成为排在世界前列的富国。1996年人均产值3.6万美元,排在世界前十位。2005年奶牛生产总值近3000亿美元,人均6.5万美元,为1978年的5.7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同时,其综合竞争力也挤身世界前列。
  挪威自然资源丰富,濒海多山,拥有丰富的石油、瀑布、森林、渔业资源和无数金属矿藏。更重要的是,挪威拥有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模式。1996年9月17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奥斯陆老王宫举行的外国使节招待会上说:“挪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没有科学化的管理,今天也不会成为富国。固此惟有资源加管理,才等于财富。”的确,挪威的经济管理确有独到之处,我认为下面六点值得关注。
  从本国条件和资源情况出发,重点发展有特色的实体经济,如海上采油、航运、造船、水电、捕鱼、铝镁冶金、化工等行业,从技术到产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海上采油方面,最初靠引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后来依靠自主创新,取得飞速发展。现在挪威建造的钻井平台,多项技术获得专利,打进国际市场。2004年,拥有300万载重吨的商船队,位列世界第五,营业额74亿美元。2005年,挪年产原油1.8亿吨,90%出口,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水电站发电量为1264亿度,人均2.8万度,大量出口西欧,居世界之首。
  挪威的特色行业正走向高科技和国际化,为世界各国设计、建造并经营“总承包”工程设备,45%的产品和服务直销国外。进入新世纪,挪威传统工业国际化进程加快。2006年底,组建了全球海上最大的油气公司,股票市值约合1000亿美元。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挪不满足以自然条件和资源为基础发展本国经济;为防止过分依赖石油资源,近年来通过政策导向大力发展知识经济,鼓励公司重视研发活动,并与外国公司合作,加强新技术领域,包括软件开发、通信技术、空间产业、空间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太空导航技术发展惊人。近年来,挪威迅速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4年的研发费用比1970年增加了30倍。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挪威9%的企业雇员不到20人,却创造了40%以上的工业产值。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乡镇,有利于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且便于经济多样化,也可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大。此外,这类企业管理开支小,作为大企业的二级供应商,效应好,也能经受经济周期变化。
  建立调节生产消费的劳资协调制,保持经济持续、低速、协调发展。上世纪80年代,挪威因石油暴富,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出口下降,工人失业,造成社会危机。后来,政府汲取教训,每年召开与劳工和资方的三方协调会,根据生产和消费平衡原则,确定年度工资上调比例(低于生产增长、高于物价上涨)。这种宏观调控做法,保证了90年代以来挪经济的三低:低速(2%~3%的增速)、低通膨(1.3%)和低失业(3%)。
  对国有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国有企业真正自主经营,政府官员不得进入董事会;政府聘用董事会和经济部负责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议会对国企进行有效监督。
  精打细算,未雨绸缪,建立石油基金,对巨大的外汇储备进行科学化经营管理。
  挪威油气收入巨大,从1990年起,政府每年从中节省一部分石油美元,购买外国期票和债券,建立石油基金(2006年更名为养老基金),经过16年,这笔基金不断增值,至2006年连本带息累计折合美元达2890亿美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养老基金。其出发点是:将国家财富从地下石油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作为政府的预算缓冲,帮助政府平抑短期石油收入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应对后石油时代对养老和全面社会保险的挑战及其他不测。
  挪威非常重视这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1996年1月,议会决定成立专门机构——银行投资管理公司来经管这笔基金,采取金融多元化、灵活、均衡的方针,收到较好效益。2004年,外汇投资年回报率为8.9%。然而,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由于外国期票和债券缩水,挪威损失大约162亿美元。不过,得益于强大的实体经济,挪威化险为夷,还宣布向冰岛提供5亿欧元进行救市。
  2010年第11期《周末》杂志报道,2009年挪威的养老基金增至4150亿美元,股票、债券投资收益每季度达520亿美元,政府把这笔钱用在教育、医疗和儿童抚养的免费服务上。该杂志称,这是挪威的富裕之谜。
  
  国有化加高福利
  
  挪威工党成立于1887年,参加过第一国际,战后长期执政,推行社会民主主义。我的朋友,与我同期任挪威驻华大使的白山认为,工党推行的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渊源。其主要特点是国有化加高福利。
  石油、电力、化工、银行、交通等关键部门控制在国家手里,国有公司产值占总产值一半以上,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提供高福利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挪威逐渐扩大私有化,进行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革,吸收私人资本,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比较公正的分配制度和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共同富裕和全民教育。目前,挪中产阶级占70%以上,没有明显的两级分化。挪威的社会保障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工程,对于公民从出生到去世的基本需求,国家都有补贴。但是,这种高福利制度也存在问题和弊端。一是税收太高,有点平均主义,影响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二是全面社保,国家开支大,财政负担重,同时滋生懒惰和享乐习性。目前,挪威也在探讨这种高福利模式改革。
  
  社会平等民风朴实
  
  在挪威几年,我发现官员与群众的地位和待遇差别不大,有些做法还有平均主义色彩。高官的平民作风非常普遍,如国王、首相在内的领导人都不乘专机。1995年3月,议长格伦达尔夫人率议会代表团访华,我去机场送行。她不带秘书,上飞机时从贵宾室到登机口,自己左臂挎着夹大衣,右手提着公文包,走在代表团中间,与议员们随便交谈,说说笑笑,不时还有别的旅客穿插而过,真看不出队伍里有国家主要领导人。听说有一年,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想在自己家乡小别墅上面再加盖一层,向地方当局提出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她就马上放弃了扩建计划。1994年底,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颁奖典礼,市长与其他来宾一样,在寒风中排队接受安检。1994年12月,我到外省去拜会一位前首相,他70多岁,德高望重,也担任过该省省长,目前仍是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省政府安排他在省府办公大楼一个偏厅里见我,没有服务员,沏续茶水都是他亲自张罗。
  挪威人有民主生活习惯,经常就国家大事进行辩论,有全民公决传统,公决后能平静接受多数人的意见。他们富而不奢,虽然收入高,比较富裕,但生活相当俭朴。家里的电器、家具讲究方便使用,不为追求时尚而更新换代。闲暇时喜欢户外运动,如长跑、森林散步、冬季滑雪等。挪威有句谚语:“挪威人是脚绑着滑雪板出生的。”他们还喜欢在家听音乐、读书。据说,挪威人每年平均要购买十本书。
  我在公务活动中,也感受了他们的俭朴。我任期内,省部级代表团访挪甚多,接待单位中午常以三明治(夹三文鱼、肉片或生菜炒鸡蛋)加软饮料招待,方便、卫生又节约。挪威人比较质朴,尽管税收高,完税情况还比较好。宾馆和饭店不收小费,这在西方也是少见的。1997年5月,美国一家杂志在欧洲做过一次诚实测试:在欧洲各地街道、商场和公园分别丢下200个内装50美元及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的钱包。结果,有116个钱包被送回,占总数的58%,其中,在挪威的奥斯陆,丢下的钱包被全部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