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日比卡扎菲高明在哪里?
2011-12-29王木克
世界知识 2011年18期
“江山永固”无不是执政者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最低要求。
不过,江山的得失有时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媒体多年来关注的两大焦点人物——利比亚的卡扎菲和朝鲜的金正日就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当利比亚反对派攻入的黎波里的时候,朝鲜最高领导人的绿色专列也暂时驶离了他管辖的那片世界。继5月访华后,金正日又转战俄罗斯,希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寻求更多的国际支持,以保政权永续。
虽然从国家性质、综合国力、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来看,利比亚和朝鲜几乎没有什么可比之处,但两国却也有些类似点:都是美国口中的“独裁者”,都是美国和西方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都曾经受到或正在受到美国的高压制裁,都曾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着核武计划。
前有萨达姆,后有卡扎菲。如今的西亚北非地区国家领导人的政权都已经岌岌可危。继本·阿里的流亡、穆巴拉克的羞耻审判之后,卡扎菲的倒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在北约部队狂轰滥炸之前,人们或许从未想到过卡扎菲会失去利比亚。遥想当年,利比亚手里有油,心中不慌。卡扎菲用卖石油的钱来安抚百姓,赢得了不少民心。卡扎菲对阿拉伯解放运动充满激情与热情,其性格行为扑朔诡异,执政方式独特另类,这些也曾让他在地区事务和世界舞台上红极一时。然而,仅仅短短的几个月,一代非洲枭雄却就此陨落。
人们也想不到,朝鲜政权会挺这么久。30多年前,没有人会对朝鲜国家的前途有什么担忧。当时朝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政治安全上有着强有力的后盾。经济上也早就进入到了工业化国家。当时的朝鲜人民生活堪称小康。然而,1994年金日成主席去世后,接班人金正日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粮食危机、朝核危机和金正日的健康危机等接连爆发,朝鲜缺粮缺油缺电,“朝鲜崩溃论”不绝于耳。不过,朝鲜政权就是屹立不倒。
为什么金正日政权比卡扎菲政权坚挺?原因很多,很关键的一点是金正日政治智慧要胜出卡扎菲一筹。
做人要低调,做事留有余地。
金正日恪守沉默是金的法则,迄今为止,全世界只听到他在阅兵式上说过一句话:“光荣属于英勇的朝鲜人民军。”除此之外,他的思想、政策和表态都是通过第三方传达出去。进出六方会谈、拥核弃核,朝鲜立场的多变与反复让人捉摸不透。无论是朝鲜外交界,还是军方的决定,只要不是由最高领导人亲口说出来,就可以在瞬间翻盘。外界看不透金正日到底是何许人,而“神秘面纱”正好为朝鲜提供了政策的缓冲和转圜的余地。反观卡扎菲,事事高调张扬,处处与众不同,夺人眼球。到了美国,非要在纽约大都会里搭沙漠里用的帐蓬。上了联合国的讲坛,不管不顾别的国家领导人等着发言,霸住麦克风,滔滔不绝。国家一把手直面世界,把话说死,把事做绝的后果,就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朋友不在多,关键时候拉一把。
十多年前,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卡扎菲突然想做一个“正常人”了。他对西方的态度从横眉冷对变成频频示好,与欧美的很多国家领导人握手言欢。利比亚在国际社会中的“好感指数”快速上升,一些历史性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卡扎菲同意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并向空难家属作出赔偿;卡扎菲同意宣布放弃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从美国的“支恐”名单上被删除了;利比亚与美国建交了。甚至到了去年11月底,的黎波里还作为第三次欧非首脑会议的东道国风光了一把。只是,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时,卡扎菲总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作派,把朋友们都得罪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兵戎相见、背后插刀的感觉,此时方知朋友一词意义深远,并不光是表面功夫。
要说此前的国际环境的宽松度,利比亚比朝鲜还好得多。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20多个,其中,真正的铁哥儿们屈指可数,中国应该算是最铁的一个。朝鲜把中国选为朋友,因为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是稳定的、一贯的,中国对朋友是真心的,是说到做到的。当朝核问题剑拔弩张之时,中国费钱费时费力地当起六方会谈的主席国,劝和促谈。经济上,中国对朝鲜持之以恒的援助,发挥了雪中送炭之功效,边境地区的合作开发则是“安邻、睦邻、富邻”的又一创举。朝鲜有中国这么鼎力相助的朋友和邻居,也算是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