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概要
2011-12-29
世界知识 2011年20期
伊斯兰世界的十年——拉登之死与阿拉伯青年
山内昌之(东京大学教授)
【日】《中央公论》
2011年9月
拉登的影响力早在2003年即已减弱。9.11十年后,阿拉伯世界的年轻人不再将其视为英雄。“阿拉伯世界”对年轻人而言只是电影、文学中的概念,他们更关注如何提高生活水平,获得工作。但埃及、叙利亚等国政府宣布改革时机过晚,失去了得到本国民众信任的时机。“阿拉伯之春运动”是实用主义的革命,令“各阶级一致联合对抗美以”的传统意识形态黯然失色。当然,年轻政治力量尚需与军方等政治老手周旋,开创一个新时代绝非易事,阿拉伯国家需要类似土耳其总理那样老练的政治家。传统意识形态已在年轻人中失去市场,不管是拉登还是扎瓦西里都不可能再占有一席之地。
(徐永智)
【美】《前景》
2011年9月
我们浪费了一次经济危机
在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时,奥巴马有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我们会将这次危机变为改革的机遇”。然而,三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华尔街的金融投机者们依然活跃,并将危机转嫁给了政府和其他经济体。债券领域的危机正逐渐演变为欧美的主权债务危机。在这三年里,西方右翼政党挖空心思为自己开脱,认为贪婪的银行家们是罪魁祸首,经济危机应归咎于政府对其缺乏监管。然而,愤怒的民众对这些说法并不买账。左翼政党在应对危机方面既没有一套系统的主张,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错失了赢得选举优势的机会,他们更多地是在“幸灾乐祸”。整个西方世界没有利用这次危机改善金融系统,而政府也没有利用这次机会反思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缺陷。“一次经济危机就这样被浪费掉了”。(董春岭)
【美】《国民杂志》
2011年9月17日
驯服互联网
Josh Smith
恐怖主义、非法色情读物、盗版软件及网络暴民让政府逐渐收紧了捆绑互联网的绳索。互联网刚度过20岁生日,曾经的这片“狂野西部”之地如今已布满栅栏。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内容过滤和网页屏蔽的行列之中。德国政府屏蔽了含有种族仇恨言论的论坛;澳大利亚关闭了500家含有儿童色情内容的网站;伊朗正研究建立国家互联网,与全球互联网脱钩;连一向最自由开放的美国,也通过立法允许动用屏蔽手段打击盗版软件网站。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让各国政府处于安全与开放的两难境地,并逼迫其尽快厘清国家权力对于该问题的态度。依靠互联网受益的商业ttXCvKnhZAPvNKi0La+qTGRo8UKzaXAWNXu3G4PDZaA=组织也开始试图加强自律,以说服政府对网络松绑。埃及的事件说明互联网确实是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巨大潜在力量,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李峥)
【俄】《观察家》
2011年9月11日
俄罗斯水产养殖业亟待整治
Sophia Inkizhinova
9月初,俄罗斯国内就制定新的水产养殖法展开了一轮激烈的讨论。其目的是固定行业的运行框架,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吸引投资以促进国内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目前,俄罗斯水产养殖业混乱不堪,法律条文缺失,养殖户迫切希望利益得到维护。“水产养殖目前不受监管,在法律上来说,鱼塘中的鱼甚至不属于养殖他们的人,这样怎么能让这个行业生存甚至发展呢?”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近年来,人类每年吃掉的鱼类总量已达1.6亿吨,并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递增。在捕鱼业产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过去的十年间,水产养殖业产量增长了2.4倍,占鱼类总消费量的比重也从17%上升至38%。俄罗斯是传统水产养殖大国,但目前其地位越来越受到中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国的挑战。(叶天乐)
英国再工业化之路
Jennifer Ryan & Stanley Reed
【美】《彭博商业周刊》
2011年9月5日-11日
制造业在英国GDP中的比例已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40%萎缩到现在的10%左右。但面对低迷不振的经济和高达7.9%的失业率,英国首相卡梅伦却将发展制造业视为救世良药。英商务大臣凯布尔称:“只有发展制造业,才能使经济在可持续基础上长期增长。”经济学家和不少工商业主却对此提议并不看好。与德国相比,英国缺乏优势,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往往占到更大比重,两者之间已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对年轻工人,英国不具备德国悠久而成熟的学徒工制度。在供应网络上,德国活跃的中小企业是大公司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和出口的主要力量,而英国只有一小部分中间产品是在本土生产。对需求而言,英国主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欧元区和美国,本身就陷入麻烦难以缓解,增长缓慢,需求不旺。从政府作为看,英国工商界普遍讥讽政府努力削减官样文章的效果是产生了大量官样文章。因此,即使口号震天,英国制造业上一季度却反而萎缩了0.5%。不多的利好因素主要源于英镑贬值,从2007年起英镑对一揽子货币已经贬值了25%。
(徐刚)
“阿布沙耶夫”是什么?
标签怎么变成现实的?
Eduardo F. Ugarte & Mark Macdonald Turner
【英】《太平洋评论》
2011年9月
官方和媒体常常将“阿布沙耶夫”描述为制造菲律宾西南部各种暴行的伊斯兰武装集团或组织。但是,这种对“阿布沙耶夫”的描述常常隐藏着一个前提假设,即所有的恐怖分子或土匪团伙都拥有传统组织的基本架构。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被称为“阿布沙耶夫”的武装团伙并不与这一前提假设相符。其实,自90年代以来,没有一个单一的团体能够对菲律宾西南部的种种暴行负责,但这些暴行都被归罪于一个叫做“阿布沙耶夫”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暴徒和武装团伙已事实地成为一个更为广泛和变动的地下网络的一部分,而这个地下网络集结着形形色色的人,包括警察、士兵、胜选官员、地方政府职员、叛军领袖及其追随者等。总之,对“阿布沙耶夫”的误解源于以下因素:军方错误地将伊斯兰运动与武装组织混为一谈,官方轻率地使用“阿布沙耶夫”标签并为菲南冲突各方所利用,对如何界定组织特征以及对中小联盟构成当地政治基础单位缺乏认知。(陈庆鸿)
约施卡·菲舍尔
Joschka Fischer
【德】《明镜》
2011年8月29日
1948年4月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德国绿党元老级人物。1998年至2005年间任联邦副总理兼外长。2005年议会选举后,绿党未能成为执政党,遂退出政坛,成为独立新闻评论员兼企业顾问,活跃在经济领域。
在对外交往中,继承二战后历届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优良传统,对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深刻反省。认为对美关系尤为重要,强调“毫无保留地支持美国”。在欧洲问题上,认为欧洲是德国的根据地,因此积极倡导欧洲一体化,支持欧盟的扩大和深化,力主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应以一个面孔示人,一个声音说话,认为德国应该做“欧洲独立的代表”。此外,作为绿党成员,支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倡导“环境外交”。
今年以来,针对重大事件,菲舍尔频频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利比亚政策上,认为投弃权票是“德外交政策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笔”,伤害了“西方的伙伴”。在救助欧债危机方面,与主流意见相悖,主张发行欧元债券。主张在欧盟范围内成立“经济政府”,推行统一的经济和财政政策,以坚定的团结抵御风险。(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