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华尔街”会成为新民权运动吗
2011-12-29杨晋
世界知识 2011年21期
2011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了马丁·路德·金雕像的落成仪式。48年前的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举行的“工作与自由”集会上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雕像的创意来自演说中的一句话——“绝望之山中的希望之石”。奥巴马说:“就像50年前一样,就像整个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那样,有权有势者往往会指责任何变革的呼声制造了分裂。”
而此时,从纽约发端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已满月,并蔓延到全世界。法新社认为,这是奥巴马借古讽今,用民权运动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向共和党施压,把“占领”(Occupy)一词打上奥巴马(Obama)的“O”型标记。
占领华尔街运动被看作是社会底层民众发动的类似民权运动的“社会进步”运动。如果把两次运动相比较,二者相似性很多,但也有不同之处。
两场运动的形成背景不同。民权运动的背景是反对白人对非洲裔黑人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更多地来自政府层面,例如各州对黑人的居住、入学、投票权等的限制性政策。因此,是单纯的“政府失灵”的结果。而占领华尔街运动则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W”——华尔街代表的金融资本(Wall Street)、战争经济(War)和就业(Work),均告失守后,美国民众广泛不满的反应,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结果。于是就出现了华尔街金融寡头和华盛顿政客同时遭受指责的现象。但在整体上,占领华尔街的诉求又以抗议金融寡头为主,指责政府为辅。从这点来看,占领华尔街运动挑战的并非是奥巴马的政权,而本质是用民权来挑战华尔街主导下的“金权”。
两场运动的诉求方式不同。民权运动更倾向于传统的政治层面,要求政府制定政策给黑人以平等权利,其最核心的成果就是通过了1964年的《民权法案》和1965年的《选举权法案》。而占领华尔街运动则更多体现出“参与式民主”的政治理念,强调民主并不是精英所独有,普通民众不能每四年才享受一次民主,更应该随时参与政治决策。
参与式民主成型于60年代后半期的欧美新左派运动,并迅速扩展到劳动阶级,也成为当时社会学者、流行期刊、管理专家、政府调查协会的流行主题。加州大学政治科学教授帕特曼认为,参与式民主提倡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能强化人们的政治责任感,减少人们对权力中心的疏远感。在民众参与的背景下,也相应产生了“治理”理念,即政府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统治或者管理,而是“善治”,也就是好的管理。这种理念赋予政治以道德色彩,要想实现政治正确,就必须注重民生,让民众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多方面的共同治理。在这一理念下,大政府与大市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由此看来,注重参与式民主的占领华尔街,更体现出底层民众对“有效政府”的诉求。
两场运动的领导方式不同。马丁·路德·金领导了黑人民权运动,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占领华尔街运动看不出领导核心的存在。但正是这种松散起到了“无招胜有招”的效果。在虚拟世界中,网络“意见领袖”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占领华尔街首先从“占领网络”开始,并进而扩展到实体世界,又通过社交网站的“病毒性”传播蔓延到全球。调查显示,加拿大激进团体“广告克星”最早于7月13日在推特上首次提到“占领”二字,最初并未引起关注。8月5日,网络“意见领袖”“纽约客(Newyorkist)”开始大规模转发占领华尔街的信息。9月16日23点左右,“占领华尔街”标签开始以几何级数蔓延。因此,占领华尔街的真正领导者更像是隐藏在幕后的网络意见领袖,而这种模式在之前的“阿拉伯之春”和“伦敦之夏”中屡见不鲜。
那么占领华尔街会成为新民权运动吗?一方面要看发展的规模,另一方面还要看政治家的政治意愿。1963年6月,肯尼迪总统放弃三年的骑墙态度,公开支持民权运动,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继任者约翰逊推动《民权法案》在1964年1月成为联邦宪法第24条修正案。结果在1964年的大选中,黑人选民比1960年多出200万,其中的94%支持约翰逊。明年就是大选年,占领华尔街在两党政治角力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