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南民间道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考略

2011-12-29金平

人民音乐 2011年4期

  教是我国传统的古老宗教。从东汉诞生之日至今,道教已绵延一千八百多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曾对道教的历史作用给予恰当的评价:“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①
  道教音乐是道教举行科范仪式时所使用的音乐。《道教大辞典》对道教音乐作了如下定义:“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它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之音乐。斋醮音乐亦即‘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和外向形式,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代称。”早期道教音乐的资料极少,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制《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改直诵为乐诵,是道教音乐现存最早的记载。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教仪范,为道教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与扶植,道教大昌,道教音乐亦获得较大发展。宋代,统治阶级对道教更是宠爱有加,道教音乐也沿着官方与民间两个方向发展。“南宋,道教音乐已广泛流传,民间各种教派纷呈。金元时期,全真道创立,道教音乐向官方与民间多派发展。明代,以道教起家的明代封建王朝对道教采取了优宠加抑制的双重政策,设‘神乐观’专司祭祀音乐,斋醮祭祀音乐得到了空前发展。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并进一步民间化、世俗化。”②宫观道乐也有了各具地方色彩的个性化特征,正一道除了宫观道乐的继续发展外,尚有流入民间的散居正一道教,俗称火居道,其音乐更是与民间音乐、民俗等结合紧密。淮河流域河南民间道教音乐就属于火居道音乐。
  淮河流域河南部分,包括信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商丘市南部、洛阳市的汝阳县、南阳市东南部等地。而调查的结果发现,民间道乐相对仅存于豫南。豫南指河南南部的信阳市、南阳市的东南部、驻马店市的南部等地。民国九年的《夏邑县志》九卷载:“……居丧,殡殓从厚,用佛氏齐七之说……。”清乾隆五十一年的《固始县志》二十六卷载:“……客至张宴,伎乐杂遝,讽经供佛,幡幢缤纷……。”说明当时夏邑县(今属商丘市)、固始县(今属信阳市)民间丧葬用佛教。民国二十七年的《西华县续志》十四卷载:“葬有期,具讣文告亲友。……延僧道诵经,现已少矣。”清乾隆十一年的《确山县志》四卷载:“丧礼,士大夫家用文公《家礼》。僧道斋醮,举俗皆然……。”民国二十五年的《重修信阳县志》三十一卷载:“……延僧道讽经供佛,幡幢缤纷……。”说明当时西华县(今属周口市)、确山县(今属驻马店市)、信阳县(今属信阳市)民间丧葬佛教、道教并行。民国二十八年的《禹县志》三十卷载:“……不用僧道追荐,而七七哭奠。”可见当时禹县(今属许昌市)民间丧葬不用佛、道。清乾隆三十五年的《光州志》六十八卷载:“居丧,棺椁,衣衾,……客至张筵,伎乐杂遝,设斋醮……。”清光绪十五年补修本的《光山县志》三十二卷载:“丧事,棺椁,衣衾,……伎乐杂遝,设斋醮,陈刍灵,……”。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本影印的《光山县志》九卷载:“士大夫家行文公《家礼》,乡民多用道流设斋醮,亦有忘哀作乐,具酒肴坐夜暖丧敝俗。”说明当时光州(今潢川县,归信阳市管辖)、光山县(今属信阳市)民间丧葬道教盛行。
  从上述可以看出,周口及驻马店等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民间丧葬尚有道教活动。近现代几乎没有了,丧葬民俗中只有乐班(又叫“吹打班”)参与丧事。因此,本文考查淮河流域河南民间道教音乐就以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为对象。
  豫南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中间地带,属淮河流域上游。地理位置特殊,属南北交汇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赐予了豫南丰厚的物产资源和秀美的风光,政治、经济、文化的碰撞也常在这里发生。因此,豫南文化具有南北混融之特点,既有中原文化之流韵,又有荆楚文化之古风,兼有吴越文化之迤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特别是豫南民间火居道教音乐,即为典型的南方正一道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之所以称其为民间火居道教音乐,这里有两点可以佐证。
  其一,据目前调查的诸多民间道教团体(实际上火居道称为“坛”),都有较为严格的教规、教义以及科仪经书,其科仪经书与正统道教经书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大都为手抄本。也有宫观所用经书,如息县路口乡道坛。据走访的年长的道士称,手抄本由于纸张、装订质量较差,加之频繁使用,破损较快,一般寿命大约在六七十年左右。笔者所收集的大量手抄本科仪经书,绝大多数为20世纪80年代抄写的,极少数为20世纪30年代抄写。
  其二,他们都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和派别,如清微派、灵宝派等。其派系宗别究其渊源可追溯到东汉末年。道教从其产生便对信阳产生影响。“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教,遣弟子四处传道,十余年间道徒达数十万人,包括信阳境内的民众。后张角率众起义,烽火燃及信阳境内。唐宋以后,道观、道宫逐渐增多,遍及乡村。清代,各州县成立专理道教事务的道正司、道公司,信阳州道正司设于慈氏寺内。清代以后,道教政治势力逐渐衰微,但道教信仰长存民间,年久不衰。……道教中的全真、正一两大宗派,分别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潢川县内教士多属正一派,部分道士属全真派。”③豫南民间道教发扬并得到光大应在南宋以后。“南宋道教是以符箓派为主。中国南方素为巫术发源地,巫风盛行,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皆以南方为发祥地和主要传播地区。符箓道教在民间流传甚广,而历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利用也主要是在于其斋教祈禳之术。”④“清微派是宋元间在民间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主要由上清派衍化而来。自谓其符箓道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命名,……”⑤走访豫南民间诸多道坛,其宗派传承一般都在二十代左右,往前推算也就在宋元年间。另外,他们在传承授徒上也非常严格,一般都是父子相传,也有传给至亲如义子、侄子等的,较少传给外人。
  根植于中国的道教向来与音乐密不可分,几乎凡是有醮仪便有音乐。豫南民间道教亦因其斋醮科仪的丰富而显示其音乐的多姿多彩。比之于宫观道教音乐,豫南民间道教音乐在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性,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首先,由于受文化教育、经济的制约,比之于宫观道教音乐,其乐器编制上相对单一,仅有打击乐器和个别吹管乐器,包括鼓、锣、钹、铙、当子、木鱼、板等。吹管乐器主要为唢呐,也有笙、笛等。据潢川县白店乡道坛白零东道长介绍,以前大部分民间道坛乐器都还比较齐全,尤其是吹管乐器如笙、笛、唢呐等。但丝弦乐器几乎没有。现在大多数道坛乐器都趋向简单化。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吹管、丝弦乐器较难学习;二是这些乐器价钱较高,对民间道坛来说经济上较难承受。
  其次,其音乐风格较为自由。既保持了道教音乐那种飘逸、超然的仙音神韵,又溶进了浓郁的地方民族音乐特征。更有甚者,有时直接套用豫南民间歌舞的音乐⑥。“中国道教音乐吸收俗乐的传统,也是在天宝年间形成的。”⑦近人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也述及:“现代道教,主要为全真教正一教。正一教斋醮讲究音乐,江南正一教道士斋醮,唱昆曲,奏粗细十番锣鼓。”⑧所以说豫南民间道教音乐直接套用旱船锣鼓音乐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其音乐传承上基本上是“口传心授”。从笔者走访调查的十余个道坛来看,没有发现有乐谱传承。但在许多经书手抄本上发现有不少特殊符号标记。据道长们讲那是特定的演奏、演唱记号。考查其音乐传承情况,大致都是一个规律,就是“跟学”。⑨潢川民间有句俗语:十年学不出一个道。其意指民间道教音乐的学习之难。
  现在的豫南民间道教音乐在继承了传统民间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器乐伴奏上加进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如潢川县白店乡道坛,其唢呐吹奏的曲子里有《十不该》、《纤夫的爱》等。当然,这类曲子在特定场所才能演奏,如打喜醮(清醮)等科仪。二、在演唱上加进更多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民歌的唱腔特点。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较为年轻的道士身上。三、在传承授徒上也较之于过去宽松一些。主要原因是后继乏人,年轻人大多数不太愿意习道。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放宽授徒限制。这些新内容的加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一方面,作为民间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民间音乐文化正在逐步流失的今天(在豫南,民歌等民间音乐的流失已经相当严重),民间道教音乐文化还能得以较为完整地延承,对当前抢救、挖掘、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对豫南民间道教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淤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于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938页。
  ?盂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信阳地区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19页。
  ?榆同①,第182页。
  ?虞同①,第188页。
  ?愚白店乡道坛在科仪音乐中直接套用民间旱船的打击乐形式,唢呐吹奏的曲调许多都是豫南民歌的曲调,使用最多的是潢川民歌《打麻头》。
  ?舆胡军《茅山道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余同⑦,第33页。
  ?俞新入道的学徒对唱腔、乐器的学习主要靠自学和年长道长的口传心授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被许多道坛称作“跟学”。
  
  ?眼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BYS002)?演
  
  金平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