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古塔地区满族民歌音乐特征探析

2011-12-29陆学凯

人民音乐 2011年4期


  一、宁古塔民歌的生存根基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满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居地之一。宁古塔地区是满族传统音乐的发祥地。文献中记载宁古塔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因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本文所研究的宁古塔地区就是现在的宁安市,满族人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满族音乐历史渊源悠久,唐代的宫廷音乐“渤海乐”就发源于宁古塔地区,根据记载,“渤海乐”在唐代不仅流传在东北和中原地区,还传播到了日本,并成为日本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宁古塔地区民歌是满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宁古塔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作为切入点,对宁古塔地区民歌进行具体的本体研究。
  
  二、宁古塔民歌的音乐特征
  
  1.歌词的语言特征
  首先,宁古塔民歌歌词语言形式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萨满歌曲中。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宁古塔萨满民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语言形式,即满语形式、满汉合璧形式、满音汉记形式。早期的宁古塔民歌都是用满语记录并演唱的;中期满汉合璧形式是既有满文又有汉文的形式;后期只用汉字记录。宁古塔民歌歌词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满语在满族民歌中被汉语替换的渐变过程。其次,宁古塔民歌歌词语言民俗化。这主要体现在宁古塔民歌中的小调、儿歌中。宁古塔民歌大多是满族人生活的写照,其中包括生产劳动、十二节气等和民俗有关的内容。如:《打水号子》、《采蘑菇》、《十二月》、《苦夫调》、《拌嘴》、《对花》等等。在《十二月》中唱道:“正月里来么是新年,二十四个美女啊打秋千,刘全进瓜游地府,借尸还魂李翠莲。二月里那么龙把头抬,四个老太太呀玩纸牌,纸牌画上一百单八将,个个英雄是英才。……”最后,宁古塔民歌歌词语言通俗化。东北人性格的直率、豪爽,使得宁古塔民歌歌词通俗易懂,有些不乏教育功能。如《行孝歌》中唱道:“人一生在世理应孝当先,父爱子子行孝人之本源。无孝人他不知父母恩典,只得是把来由述说一番。劝明公留心听静坐哑言,父母恩果然大如海如山。娘怀儿十个月提心吊胆,只恐怕有闪错如临深渊……。”
  2.节拍与节奏
  宁古塔民歌中,节奏节拍的形式主要有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三种。在单拍子中,2/4拍子是最常见的节拍。这类民歌一般都是号子、小调和儿歌。见谱例:《打水歌》
  
  
  相对单拍子而言,复拍子一般在萨满神歌中有所体现,主要以4/4和6/8拍为代表。
  
  
  在萨满神歌中,混合拍子主要以2/4与3/4、3/4与4/4或者2/4、3/4、4/4、5/4混合拍子形式出现。
  
  
  3.调式调性
  宁古塔民歌的旋律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宫、商、角”三音组是满族民歌的核心音调,旋律多为五声音阶。宫调式较为多见,徵调式、羽调式次之。同时存在着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由三声、四声音阶构成旋律,以及五声中加有变音、六声及六声中加有变音、七声及七声中加有变音的现象。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宁古塔民歌的社会价值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②宁古塔民歌是满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习俗、观念及行为的总和。它是满族人对生活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1.宁古塔民歌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稳定性。它保留着满族古老的艺术特点,为研究满族音乐文化乃至北方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化石资料。
  2.宁古塔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满族人的社会活动、思想观念、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其音乐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它在满族古代语言、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波•少布《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冯伯阳、石光伟《中国萨满音乐的社会价值分析》,《中国音乐》1998年第4期。
  [3]黄礼仪、石光伟《满族民歌选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5]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满族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缩印本,第1731页。
  
  (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0B023)
  
  陆学凯 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