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田鹤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综述
2011-12-29吴丽
人民音乐 2011年10期
陈田鹤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乐坛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2011年5月28—29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协办的“陈田鹤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陈田鹤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曾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并深受其影响,与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并称为黄自“四大弟子”。他先后在武昌艺术专门学校、山东省立剧院、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等地任教从事音乐教育;并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单位任职并从事音乐创作。期间创作了近二百首(部)的艺术作品,其创作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鲜明的爱国思想,为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纪念活动由“陈田鹤作品音乐会”与“陈田鹤学术研讨会”两部分组成。5月28日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内三声低沉的钟声拉开了“陈田鹤作品音乐会”的序幕,由杨又青、宋一、吴碧霞、李秀英、张海庆等及中国青年爱乐乐团、中国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育英贝满合唱团等近三百人参加了本次演出。展示了陈田鹤艺术歌曲、清唱剧、钢琴曲、合唱曲、管弦乐曲等部分作品,其中部分作品为首演。台下观众无论耄耋老者或年轻学子无不为陈田鹤作品鲜明的爱国情怀、精美细致、意蕴悠远的音乐而感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故人的赞美和追思。
5月29日“陈田鹤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主办单位代表赵塔里木、钱仁平、赢枫及汪毓和、戴鹏海、王震亚、段平泰、高为杰、俞玉姿、戴嘉枋、居其宏、刘再生、向延生、李岩、蒲芳等来自中国、日本、台湾等地院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及温州家乡代表、陈田鹤子女及友好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分四个单元,由余峰、李岩、戴嘉枋、刘晓江分别主持。与会者就陈田鹤的音乐生活的回顾、音乐成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 对陈田鹤的回忆与研究
陈田鹤生于1911年,卒于1955年,去世时年仅44岁,自20世纪30年代起到50年代止,陈先生亲自面授的学生有一百余名,作品有一百八十余首。其中包括44首艺术歌曲、44首抗日歌曲、三十多首儿童歌曲、近十首大合唱、20首群众歌曲、8部管弦乐作品、10首钢琴曲、两部清唱剧、一部学校乐剧、11首民歌改编曲、编有两部歌曲集《回忆集》和《剑声集》。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道:陈田鹤先生一生都在用他手中的笔把他学到的西洋技法同中国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相当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和个人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
王震亚、段平泰在国立音乐院学习时陈田鹤任教务主任,他们回忆在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情境。王震亚提到:“我是直接接受陈先生授业的,可以说陈先生是黄自学生中学习最踏实的一个,有两个原因:《复兴音乐教科书》中选用陈田鹤的作品有十几首之多,在同辈之间是最多的,说明黄自对陈先生的创作是非常认可的;他的创作追寻黄自风格,同学们演唱时甚至会混淆。直到解放后他也有全国流传的作品。”
汪毓和说:“在黄自的四大弟子中的陈田鹤是最能够全面地接受黄自的影响的一位。每一位对中国音乐有一定喜欢、认识的人都不会忘记他。”戴俊超《“武昌艺专”与陈田鹤相关史料拾趣》对陈田鹤工作过的“武昌艺专”的情况作了介绍,对陈田鹤在那里的工作年月、当时同时从事音乐教学的人员及在武昌艺专的音乐创作做了考证,说明当时他的音乐创作已有一定影响。赵新华《关于陈田鹤在山东省里剧院的表现史料与初步考证》提供了七十多年前陈田鹤在山东省立剧院的照片及节目单。节目单呈现了陈先生不仅作为音乐会的指挥、曲作者之一及钢琴演奏者,其组织的交响音乐会节目如此丰富亦令人惊叹。陈旧的节目单承载的辽远、厚重的历史记忆中依然感觉到的温馨的人性关怀令人心动;并考证了1937年9月陈先生毅然离开山东奔向上海抗日洪流的感人历史,体现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河梁话别》词作者卢前的家人提供了卢前创作生涯中一段珍贵记录。谈到他与陈田鹤的创作动机、时间和过程。其中“废寝忘餐,不知秋之即失”的描述体现了陈先生为此曲花费的心血和精力。另外刘雪庵、江定仙的家人也在发言中历数几十年前的感人回忆。
二、陈田鹤作品研究及历史评价
“他无愧于‘爱国音乐家’的称号”,居其宏在《论陈田鹤3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中国音乐界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作曲家在艰难困苦的战时环境下,自觉承担起专业使命,为促进我国早期音乐创作逐渐走向成熟而苦苦探索,创作了大批作品。艺术歌曲是佳作最多、成就最高、成熟最早的音乐品种。陈田鹤因其数量多、质量高、个性突出而在这个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且与抗战歌曲那醒狮怒吼似的表达彼此映衬、互为对比,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丰富而健全的音乐魂魄。
刘再生《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陈田鹤在近代两部同名歌剧<荆轲>创作中的特色与贡献》中系统分析了作者在《荆轲1》中力求以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塑造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用各种手法刻画荆轲豪爽与悲壮的性格气质,旋律和唱词结合的十分贴切,对民族化风格做了有力的探索,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歌剧创作中是及其难能可贵的。在《荆轲2》中将配器整体设计做了精心的安排,与歌唱部分运用西方语汇结合的较协调。织体简洁精练,促进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音色对比与平衡方面极为出色,体现出在乐队写作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音色调配的技术。陈田鹤是黄自四大弟子中配器技术极为突出的高手,在近代歌剧探索阶段属于高水平之列。
孙娟《陈田鹤及其钢琴创作》中提出:钢琴音乐虽不是陈田鹤创作的重心却为稀少的中国三四十年代钢琴创作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本。他创作了11首钢琴曲,数量位黄自“四大弟子”之首。作品具有真、善、纯美、朴实的特点。其写实性手法、西方传统作曲方式及民族化等探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思路的积累。游歆睿《陈田鹤儿童歌曲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陈田鹤儿童歌曲是响应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声”而创作,具有节奏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和声语汇自然朴实、中国风味浓厚等特点。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曲,有些具有浓重的时代性,但仍为当今儿童喜爱。
“他是一位有天才的作曲家”,姜万通说,他的作品其中有对比式的复调、和声化的多声部语言、五度、八度模仿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其创作的技术手段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是相当高超的。王安潮《中国古代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论述了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创作影响的轨迹与形式,总结出陈田鹤以古典的诗词为文本依托将古代文化的诗意美、意境美同西方艺术歌曲及其他体裁结合起来,于古代音乐文化是相当大的引伸;作品思想价值较高,运用纯熟的作曲技法对古代音乐文化进行了发展。
此外,李世军《陈田鹤与刘雪庵音乐创作之比较》、潘林紫《合唱曲〈蒹葭〉研究》、牛蕊《清唱剧〈换天路〉的音乐学分析》、马瑶《清唱剧〈河梁话别〉的音乐学分析》、孙小钧《论陈田鹤为现代诗谱写的艺术歌曲》、黄橙橙《犹记枫桥夜泊声——阅陈田鹤〈枫桥夜泊〉》、张英杰《浅谈陈田鹤儿童歌曲》、王琨《风吹荷叶煞,夜深独自卧——陈田鹤管弦乐〈夜深沉〉释义》、侯阿妮《陈田鹤的四首电影歌曲研究》、高嘉琦《浅析陈田鹤的钢琴创作》、尹绍文《管弦乐作品〈翻身组曲〉探析》等论文从不同侧面对陈田鹤作品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
三、 陈田鹤相关研究及史料建设思考
居其宏说:“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之所以长期不为人知,并在以往的近现代史研究中遭到忽视,自然有极左意识作祟这个主导因素的影响,但也有艺术歌曲与其他体裁相比本身审美层次高、专业性强、只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训练者才敢涉足,有较高音乐文化修养者方能接受和欣赏等因素有关,因此从事艺术歌曲创作从本质上讲属于‘高处不胜寒’的艺术领域。”
蒲芳以《论陈田鹤艺术歌曲的现实意义》为题,指出音乐教学中断了艺术歌曲的传统以及重实效、轻艺术的不良倾向,提出对二三十时年代的艺术歌曲要重新看待,要重点地演唱这个时代的艺术歌曲,使得这样的艺术情趣能够得以传承。
李方元的《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分析——以近代艺术歌曲为例》指出:对歌曲的分析不能仅局限于作曲等技术层面,要考虑到它的整体性。从艺术的功能性思考,歌曲是特定社会现实、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研究它的历史情感、历史功能等内容。
陈永的《陈田鹤创作时政歌曲探论——兼及中国近代史料的别种视角》对陈田鹤现有作品的状况做了考察、补遗研究,并就陈田鹤研究过程中史书书写范式、材料的取舍向度及思想史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江江的《陈田鹤对〈芦笙舞曲〉转调的顾虑》从分析作者几经修改、抛弃了半音及模仿式转调为简单的曲调取代的创作经历,反映了当时作曲家普遍存在的三个顾虑,分析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原因导致当时音乐创作发展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的后果。
李岩的《学院派的历史命运:以陈田鹤为例》阐述了是否有“学院派”及“学院派”的历史命运,客观分析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历史原因。向延生《陈田鹤与中国近现代史料建设》、文艺《学院派作曲家在解放后的境遇——以陈田鹤为例》亦对此方面作了研究。
另外,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建设与研究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戴鹏海认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研究与建设工程是一个创举”。
陈田鹤已逝世五十余年,作为一位可敬的、有才华的作曲家,他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正如汪毓和所说:“我们对他的研究有很多还没有做,研究工作还在后面……”
吴丽 德州学院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