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入
2011-12-29文柳英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1年10期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每一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莺歌燕语,虎啸猿啼,鸡鸣狗吠,水唱风吟……我们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电视机发不出声音,你观看节目的兴致就大打折扣,甚至觉得索然无味,这都说明声音的重要性。那么,作文中如何写出传神、逼真、动人的声音,让你的文章有声有色、魅力十足呢?
1、模拟写声,惟妙惟肖。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断:“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这个片断中有两个象声词:“咔啦”和“嗖嗖”。“咔啦”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敌人扣动枪栓的声音,给人紧迫、危急的感觉。“嗖嗖”一词,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子弹飞来的声音。这些拟声词能将读者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我们再来看看杨莹同学《学炒菜》中的片断:“我先打开气阀,然后再去拧炉子上的点火开关,只听见‘啪’的一声响,我吓得闭上了眼睛。睁开眼睛一看,一点火苗也没有。没办法,我又将开关拧回去,再一旋,又是‘啪’的一声响,这次火苗冒出来了,呼呼地响着。随着火的加热,锅里的油发出‘吱吱’的声音。妈妈说:‘先把肉放进锅里炒一炒,肉炒熟以后,再放大葱、辣椒、酱油。’我说:‘知道了,看我的!’?我就将肉猛地倒进了锅里,肉一进锅,发出‘哧’的一声巨响,油也溅出来跳到了我的手背上。我烫得‘哇哇’大叫。”这个片断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啪”、“呼呼”、“吱吱”、“哧”、“哇哇”这些拟声词,形象地将作者第一次炒菜时手忙脚乱的情形表现了出来。
2、比喻写声,生动形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这样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句把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比作大小不一的珠宝纷纷坠落于玉盘中的声音。通过这一比喻,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弦声的美妙绝伦。在我们的课本里,还有不少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如《景阳冈》中写大虫的声音:“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句中将老虎(大虫)三次都没扑到武松后发怒地吼叫的声音比作“半天里的霹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虎吼声气势的威猛、音量的洪大,让人难以忘怀。
3、夸张写声,印象深刻。
《观潮》一文中描写浪潮袭来时的情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先用比喻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形态,“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接着用夸张手法描写作者所听到的潮声“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浩大的气势写得逼真贴切、精妙无比,让人对这一天下奇观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4、通感写声,情趣盎然。
通感也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等各种感觉勾通起来,让某一种感觉转到别一种感觉上来,形成感觉上的相通,使读者产生感觉上的联想。如《听潮》中有这么一句话:“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句中的“月光”“晨雾”“微风拂过琴弦”“落花飘在水上”,给人的是视觉和触觉的画面,这样来描写听觉——潮声的温柔,将人带入如诗如梦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潮声的亲切、柔美。
描写声音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谐音写声,“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就是将布谷鸟的叫声用谐音形容出来,说明劳动人民根据物候现象安排农事。还有拟人写声,如“山河呜咽”就是将山河的声音比拟成人们哭泣的声音,用来形容心情的悲痛。当然,在我们写作时,这些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那样,就会使文章声情并茂、异彩纷呈,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