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1-12-29匡念念何应龙丁行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5期

  摘要: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代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凸显出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扩散。为了加强对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文章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四个因素,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证食品安全扩散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制约因素;现状;对策
  
  食品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湖北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重要的粮食和食品调出省之一,而作为湖北的经济中心——武汉城市圈的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本省而且关系到全国广大地区的食品安全。因此,找出制约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因素并制定出对策,对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内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和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从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入手寻找解决食品安全的有效办法。国内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并提出基于食品链的食品安全、企业自制与政府管制(吕亚荣,2007)。江东(2003)则从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入手,研究了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管理体系,提出了从国家体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意识、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五个方面确保食品安全。李江华(2004)等从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特点和现状出发,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想。同时,国外学者也在这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David A.Baker(2002)强调了食品安全管理政策与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生产中的一般性指导原则。Thomas Reardon(2002)研究了企业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提出企业建立一系列企业食品标准来确保质量和安全,是为了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认为这些确保质量和安全的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家标准的不足,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K.Miyagishima(1995)认为无论多大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都有一个基本的责任,即生产安全食品。他强调食品生产者应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意识,加大与政府的协作,不断与政府和消费者交流信息。但是多数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食品安全现状、监管、政策、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将食品安全涉及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各个相关机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的因素比较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食品扩散的安全管理现状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核心,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可以说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湖北省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随着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法规、标准,城市圈内培养了一批食品安全检测的专业执法队伍和技术人员,同时加大了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总的食品合格率不断上升。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落后、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漏洞、食品加工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工业用酒精兑制假酒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海南毒豇豆、地沟油事件等等。2010年4月,湖北省食安办公布了全省食品安全整顿阶段性抽检结果,其中降糖类保健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合格率仅为78.6%;同年黄石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通报,该市端午节节令食品卫生状况堪忧,抽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合格率仅为50%。
  二、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制约因素分析
  食品生产是个复杂的过程,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扩散。以下方面是制约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主要因素:
  (一)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落后
  目前,湖北省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不仅许多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不完全,还有些对人体产生不安全因素的物质尚未列入检验范围。在城市圈内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现行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同时,城市圈内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设备、设施老化,检测能力低等问题;且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体系,无法开展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控制、检测与管理活动。这种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低水平不仅增加了市场监管的工作量和难度,也逐渐成为食品不安全扩散的最大隐患之一。
  (二)政府食品质量监管人员服务不到位
  湖北省对食品质量在市场上的监管是由卫生、工商、检验等部门共同管理,涉及环节多,程序繁琐,对于有利可图的环节各部门争着管而对于无利可图的环节推诿责任时常出现扯皮现象,缺乏齐抓共管,协同共进。城市圈内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着服务不到位,对相关食品安全政策选择性实施的问题,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另外,各级政府对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够,城市圈内大部分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经过简单的粗加工,技术含量低,为食品的安全扩散埋下隐患。
  (三)食品加工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食品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其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好坏、食品安全程度的高低。然而,由于社会责任的缺失、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武汉城市圈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状况依然严峻。在武汉城市圈众多的食品生产企业中,据资料显示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式企业,半数以上的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检疫能力,这些厂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规范机制,则不对进厂原料进行任何把关,其工作人员的生产经营职业资格证书及健康不符合要求,生产的基本条件亦使人堪忧。大量私营业主由于道德缺失而进行仿名牌或无任何生产标志生产,这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在城市圈的城乡结合部和一些边远地区分散了一些小作坊,这些地方行政监管监督相对薄弱,大都缺少严格的生产标准,不具备完善的卫生设施和相应的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由于难以有效监管,这些小食品作坊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大多非法购进劣质原料,制造销售危害食品。
  (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在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消费者起着重要而关的作用。但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一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重视,由于消费者组织还不健全,也缺乏有效参与监督的渠道。大部分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选择投诉维权的极少,特别是处于城乡结合地的居民,法律意识更为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低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既不查验相关证照,又不索要销售发票或者其他购买凭证,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以及不合格食品流向城市周边市场。同时,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助长了劣质食品的横行。消费者普遍缺乏有关食品安全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知识,诉求渠道受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圈内食品安全的扩散。
  三、促进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对策与建议
  
  导致食品不安全扩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本文针对目前武汉城市圈食品安全扩散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支持研发,引进技术,推动城市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鉴于城市圈内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持力度仍不够大,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技的投入,促进食品安全技术的研发,加快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高校都应该积极努力进行食品安全技术的研发,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湖北省的食品在采集、加工等环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由于企业才是共性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主体,是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和专有产品、技术工艺开发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执行主体,省及地方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模式,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针对中国人口密度大、食品安全问题多样等现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实现食品安全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御”的巨大转变。
  (二)完善政府职能,提高对食品企业的服务质量
  切实打造出服务型政府,加大对食品企业服务力度,切实高效地为企业提供帮助。鉴于城市圈内专业检测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应出台一系列能吸纳优秀人才的政策,为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针对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环节多,程序繁琐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的问题,应尽快完善管理人员职责划分制度,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在城市圈内可通过成立专门的食品委员会,使其负责组织和综合协调诸如质量检测部门、农业厅、卫生厅、工商局等各个政府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
  (三)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和食品加工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以武汉为中心,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对重点企业食品安全要素的直接监测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易扩散、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并建设城市圈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积极推进城市圈食品加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信用体系建设试点,通过政府推动、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建立以法制和道德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企业信用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打造出食品加工企业红黑榜制度,努力提高全城市圈食品安全的综合水平。
  (四)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湖北省食品安全问题与大众食品安全知识缺乏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消费者甚至部分食品从业人员缺少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使消费者不仅可以对某些食品进行简单的安全检测,而且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及时做好各项防预工作。大众较高的食品安全意识不仅可以促进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公平、公正的实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劣质食品原料的市场流入和不安全食品的市场输出。因此,湖北省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对消费者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使大多数人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对食品从业者的专业培训,提高食品制造业的从业“门槛”,注重食品从业者的道德修养,使食品制造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吕亚荣.基于食品链的食品安全、企业自治与政府管制[J].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