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省就业问题探索及对策研究

2011-12-29杨文斐丁世青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5期

  摘要:“桥头堡”战略是云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的最新发展战略。当前,云南省面临着劳动者数量供给大于需求、结构性矛盾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者技能素质不高等一系列的就业问题。“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解决云南省就业问题来说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应该采取实施就业培训计划、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全面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措施,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实现就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云南省;就业问题;对策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云南省时提出,要“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把云南省建设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2009年12月,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正式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确立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桥头堡”战略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标志着云南“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桥头堡”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构筑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互联互通的交通、油气、电力、通信等国际通道和枢纽,建设滇中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和昆明至仰光、昆明至曼谷、昆明至河内、昆明至加尔各答等经济走廊;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把云南省打造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清洁新型载能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等。
  劳动力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桥头堡”建设提出的要求相比,当前,云南省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就业问题。
  第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就业需求快速增长与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且更趋复杂。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分析测算,2010-2012年,云南省城镇平均每年有超过37万劳动人口需要就业,并且由于人口基数较大的原因,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加,而每年能够稳定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23万个,岗位缺口14万个以上。
  第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表现在文化程度、年龄等各个方面。从总体上看劳动者数量供大于求,但高素质的劳动者供不应求,尤其是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力短缺。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60%,文盲、半文盲有相当比例。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不同年龄段的结构性失业明显。在劳动力市场中,22-35岁的求职人员中就业率相对较高,在这些人员中平均文化程度最高,相当多的是大中专毕业生。年龄在35岁以上的中年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4050”人员再就业非常困难。原因是这些人员相当多的是失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单一,同时这一群体属于家庭负担重、学习能力下降群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思维能力较弱,实现就业困难重重。
  第三,云南省面临的其他就业问题。当前,在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将会给就业带来周期性的压力。如果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下降,生产放缓,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将是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之后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会造成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失业。各种疾病、突发事件、各类自然灾害导致失业人员增加的风险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存在,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桥头堡”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在“桥头堡”建设的大背景下统筹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为民谋福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且会推动“桥头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就成为“桥头堡”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桥头堡”建设对促进就业增长的有利条件
  “桥头堡”战略实施,涉及国际大通道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平台搭建以及教育、体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措施的对促进就业增长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从短期看,建设将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产业调整投资,这些大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的增长。这是“桥头堡”建设对就业增长的短期直接影响。从长期看,“桥头堡”建设将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适合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就业人数的增长,这是“桥头堡”建设对就业增长的根本性、长期行、综合性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长久动力,是就业增长的助推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根本途径和手段。经济增长率越高,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能吸纳的就业人员就会越多。
  云南省经济总体上处于持续平稳增长态势,2000-2009年,生产总值从2011.19亿元增长到6169.75亿元,其中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9%。从生产总值指数看,2000-2009年,生产总值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07.5增加到112.1。就业总人数从2000年的229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2685万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非常明显,GDP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云南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还属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充足的劳动力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保障。
  (二)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资本投入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资本投入越多,就业量就越大,主要原因是投资、生产规模越大,劳动需求量越大。投资总量,投资结构都对就业增长有很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投资总量。近些年来,云南省投入2500多亿元全面推进交通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了打通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四出境”通道任务;中越、中老泰、中缅和中印4条国际大通道云南境内段全部实现高等级化;目前,滇藏、昆沪、渝昆、云桂4条新的线路正在抓紧建设,中越、中泰、中缅、中国经缅甸至南亚的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长江第一港水富港、珠江第一港富宁港正在加紧建设。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桥头堡”建设抑制就业增长的不利因素
  第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使云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举例来说,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成,由于区域内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贸易竞争加剧,东盟国家的商品流动更加自由,云南商品将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所占市场份额将有可能下降。商品出口的困难必然会造成就业的困难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东盟多数国家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产业结构,外贸结构类似,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同一层次,各国都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目标,出口产品类别、档次相差无几,在国际市场上碰头较多,而且出口市场又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对处于出口行业就业人员的增加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经济波动导致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对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以及其他不可预料因素的影响仍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目前国际经济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需求下降、由于发达国家的恢复时间较长,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需求下降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抬头,将对云南省的对外贸易带来持续的冲击。
  四、促进就业的建议
  在分析了“桥头堡”建设对云南省就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遇到挑战盲目害怕悲观,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就业。
  在目前的状况下,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桥头堡”建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我省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与“桥头堡”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培训已经成为提升就业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的必要步骤。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加强就业培训,实施多层次的职业培训计划,开办各种专业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改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各地方的能工巧匠,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加强对失业职工培训的同时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积极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全省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政策都将对就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桥头堡”建设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把云南省打造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清洁新型载能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引导投资结构转变,发展就业产值弹性高的产业,提高就业弹性,促进就业增长。因此,制定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引导投资方向和消费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就业的GDP弹性,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好选择。
  首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农业劳动力进行调整,鼓励种植就业弹性较高的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苗木。积极发展特种农产品的种植及相关深加工业,大力推进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其他服务行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对于第二产业,应该积极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克服资本排斥劳动力的不利影响,扶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二次发展,同时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会,吸引各方资金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巩固就业增长。
  其次,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题的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资本有机构成低,吸收劳动力强的特点,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广泛吸收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极大地缓解就业压力。
  再次,继续做强云南省旅游业,并带动餐饮、住宿业的发展。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具有开放程度高、关联度广的劳动密集型等特性,已成为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扩大地方社会就业的重要行业。今后,云南省应积极参与“国际区域旅游圈”建设,在入境签证、货币流通代理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鹏有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对外开放[J].经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