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净利润模型分析
2011-12-29王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6期
摘要:文章利用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选取GDP、CPI和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差为风险因素,建立净利润模型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通过分析,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水平,从而提出对策来促进商业银行平稳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净利润;GDP;CPI;一年期存贷款利率
2006年12月底,BASELⅡ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正式开始实施,标志着国际商业银行管理理念已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BASELⅡ对国际银行业经营给出了更加务实的指导思想,认为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并第一次把操作风险管理纳人银行风险管理的范畴,指出操作风险控制正变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的一名交易员通过非授权交易给银行造成了49亿欧元的巨额损失,这引起了国际银行业对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进一步关注。操作风险是所有银行共同面对的问题,操作风险的控制成为银行整体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的本质
BASELⅡ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健全或失败的内部程序、重要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涉及人的因素以及涵盖很多低概率但损失程度大的损失事件,存在于执行程序和操作过程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操作风险不可度量或者至少很难用数量方法度量。但是随着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重视,最近几年出现了多种度量操作风险的模型。
(二)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方法
巴塞尔委员会给定了三种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度方面逐渐加强的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来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以鼓励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并采用更加精确的方法度量操作风险。
1、基本指标法。基本指标法是银行在BASELⅡ下计量所需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最简单的方法,其类似于在旧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Ⅰ)下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银行所需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等于前三年的平均利润乘上一个固定比例(用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BIA为基本指标法下银行所需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GI为前三年内获得的每一笔年利润;n为前三年内获得利润的年数;?鄣一般为15%。
2、标准法。在标准法下,将银行业务划分为8个标准类型(见表1)。每种业务类型的风险暴露指标与其β值的乘积就是每种业务类型所需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将所有业务类型所需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简单加总后即可得到银行所需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
3、高级计量法。高级计量法是BASELⅡ中度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最为复杂的方法,是指银行运用相关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度量系统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使用高级计量法要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高级计量法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及风险驱动和控制法。
二、净利润模型的建立
净利润模型将银行的净利润作为目标变量,然后考虑可能影响银行净利润的市场风险因素。净利润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这些因素解释,而余下的不能被这些因素解释的部分则是该银行的“操作风险变动”。净利润模型如下:
R=α+β1(Δr1/r1)+β2(Δr2/r2)+β3(Δr3/r3)+…+βn(Δrn/rn)+δ
其中:R表示银行的净利润;βn(Δrn/rn)表示第n个风险因素的净利润;βn表示因素的敏感程度。
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银行净利润的变动可用公式σ=σn×(1-R2)来计算,我们假设净利润的变动服从正态分布,那么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我们用公式QpRisk=3.1×σ估算操作风险损失。
根据对净利润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影响操作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环境。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而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关的,因此我们使用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变量。二是银行的盈利能力。考虑到我国银行的业务类型有限,而商业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是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因此以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作为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因此,我们选取的风险因素包括真实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指数的比值(GDP/CPI)、一年期存贷款利差(Loan-Deposit),我们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之前的分析,净利润模型又可以表示为:
Income=α+β1(GDP/CPI)+β2(Loan-Deposit)+δ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为了方便数据的获取以及便于比较,本文选取国内四类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每类银行3家,总共12家。这四类商业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尚未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选取这四类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各类银行的代表性;数据的容易获得性;业务范围的广泛性。
(二)数据选用与结果输出(见表2、表3)
(三)实证分析结果
利用以上数据,使用Eview软件对12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和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净利润的方差、R2。然后再来计算操作风险的方差、操作风险的标准差以及0.1%水平下的操作风险的估计值。其中:操作风险的方差=净利润的方差×(1-R2);操作风险的标准差为操作风险的方差的开方;0.1%水平下的操作风险的估计值为3.1倍的操作风险的标准差。
运用净利润模型,得到12家银行的相应数值(见表4)。
在表4中,R2的值反映了因变量的方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模型所解释。目标变量的方差中无法被模型解释的部分即为操作风险。
(四)对净利润模型的评价
由于数据和风险因素的选取角度不同,所以运用净利润模型计算的结果将略高于运用基本指标法计算的结果,那么就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加工。此外,数据的多少是影响模型计算结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度量操作风险,银行应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为建立实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打下基础。净利润模型还需要作进一步加工,但是它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具有重要意义:净利润模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操作风险的大小,上面的分析结果与各银行实际状况基本相符,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该模型中利用的银行的外部数据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净利润模型可以作应急之用;净利润模型有助于监管机构或者投资者评估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所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第一,建立全面、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之上。我国银行业应该参照BASELⅡ,在推出新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以及建立信息系统之前,充分识别和评估操作风险,从而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BASELⅡ的要求,银行资本应当包括操作风险监管成本。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应对每个部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完整记录。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数据库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度量操作风险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缺乏,由于单个金融机构的损失事件的记录并不充足,因此,无法很好地进行统计分析。尽管我国目前很难采用先进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但操作风险的量化是大势所趋,因此,要预先建立好风险损失数据库,为日后采用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做准备。
第四,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工作。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对公众进行及时和经常的相关信息披露,可以提高市场约束力,便于市场参与者对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促成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效率,并且,信息披露数量应该与银行经营的规模、风险状况和复杂性相适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披露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明确的披露领域与披露深度,多数银行还处于开发操作风险评估技巧阶段,因此,建立规范成熟的风险披露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译.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修订框架[M].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