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主义的历史机遇

2011-12-29纪艳敏王郡叶进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6期

  摘要:经济危机一直被誉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还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助推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论断。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致命弊端,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命运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命运。此次金融危机被誉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不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同时打击了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下的社会主义命运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因此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总地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而“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这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种种尖锐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了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条件、可能性、现实性和规律。马克思指出,当商品完成货币表现的形态转化时危机的可能性就产生了,而资本的运动使危机可能性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分析了资本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只有这三个循环统一了,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和无政府状态不断破坏了这种连续性。而对于社会总资本来说,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同时三种资本必须一次得到顺利实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实现的。这样使得各种复杂矛盾就显现了出来,危机也同时获得了进一步的规定,危机的形式也有了具体的内容,危机的规律也进一步显现出来。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就表现为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则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发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主义拒绝从生产关系上进行调整,那么“所有解决这个危机的方法,都是将来加深危机的所在”。也就是说,在资本统治的制度框架下,任何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因此,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是治本之策。
  二、金融危机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分离的,虚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就使得金融市场有了自己的危机。此次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是以金融领域为起点。这就让人看起来似乎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是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基础,此次危机的爆发是源于金融市场本身的矛盾。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有实际物质生产的过剩,同时还有虚拟金融产品的过剩,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经济危机的流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古典危机产生流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力-回到起点。现代金融危机的流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经济危机与现代危机无本质区别:都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区别在于:在古典危机中,生产相对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而在现代危机中,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来延迟经济危机,从而生产过剩不再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信用产生了货币回流迅速的经济繁荣假象,这就掩盖了生产过剩,延迟了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信用却使危机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大大加强了。
  三、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
  此次金融危机被誉为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也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延后,早在2001年就有了经济危机的迹象,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延后经济危机是想了新自由主义,用金融资本这种虚拟货币来增加虚拟需求,是需求和产业严重脱节。这就增加了经济的危险,从而加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力。这次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清晰地展露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可以说是一种制度病、基因病,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的梦魇。也揭露了市场的失灵,新自由主义也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也受到了挑战。金融危机狠狠冲击了美元霸权地位,揭露了资本主义弊端。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摆脱不了的命运,它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但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坐等经济危机对它的毁灭,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行动来降低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危害。随后虽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体系,挽救了经济。但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却是具有资本主义自私性特点的调节。首先,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具有转嫁危机的特点。在国内,资本主义把危机的损失转嫁给本国的工人阶级和后代。美国通过减少福利费用和取消一些福利项目的手段,把纳税所得补贴给金融寡头。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不顾环境污染继续进行污染环境的生产,把危机损失转嫁给后代。在国外,资本主义危机的损失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美国实施的一些货币政策和强迫我国人民币升值等目的都是为了转嫁金融危机的损失。其次,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具有改良性。因为资本主义的各种调节措施,不论它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基础上的调节,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的隐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目的仍然是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的。
  四、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金融危机折射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指生产资料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人自由平等互相合作,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制度,经济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发展。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国家计划经济成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在金融危机的验证下,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这一优越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干预政策。纷纷向银行和企业注资来帮助金融体系稳定,有的甚至将其进行国有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全球性。不仅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社会主义国家彰显了优越性。我国是标准的头号社会主义大国,具有公有制为主题的坚强后盾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国务院迅速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作为基建、教育、环保、住房、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方面的投资。随后又有针对性的对纺织、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进行扶持救助。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不断复苏的今天,我国以惊人的速度继续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金融危机表露了资本主义真面目
  由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随之发展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通过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经济衰退、失业、贫穷等灾难。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生俱有不平等、失业、贫富分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无法克服的缺陷。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的缺陷赤裸裸地袒露在世界人们面前,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经济危机的宿命。而金融危机却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使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价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更加感兴趣。同时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作为反面教材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
  (三)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遇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新自由主义的实施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政治政策。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计划,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精力转移到复苏本国经济上来,无暇顾及社会主义国家。同时,金融危机的减弱也破坏了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效果。让社会主义人民认清了资本主义欺骗世界人民的真面目。此次金融危机强化了人民社会主义意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人民制造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追求世界多极化国际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好时机。
  后金融危机时代,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具有光明的前景。概括说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经济危机,就是用全球社会主义代替全球资本主义。这就要求采用全球治理方法,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全球的胜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吴建伟.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命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读[J].经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