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的一般解析
2011-12-29苑琳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0期
摘要:收益指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注的数据。目前,许多国外会计机构已在利润表中加强对全面收益信息披露。我国传统的利润表已无法客观反映全部的未实现损益。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收益报告缺陷的同时,分析了全面收益的的内涵与线管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收益与全面收益进行了区别与界定。
关键词:传统收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报告
一、目前传统收益报告的缺陷
在企业对外披露的全部会计信息中,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信息主要来源于收益表。从传统的收益观看,企业的会计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个特定期间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确认和计量收益以历史成本、稳健性和实现-配比为特征,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目标和经济环境。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传统收益报告模式不再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意业绩。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软资产在资产总额的比重日益加大,而传统收益报告模式则低估了这类企业资产或者将之排除在传统财务报表外,出现了收益期与报告期不对应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此外,通货膨胀等因素引发的物价剧烈变动,使得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存在差异,而在传统收益报告模式下,企业耗用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价值予以转销,收入按现行价格确认、计量,费用则按历史成本确认、计量,两者的确认和计量违反了配比原则。最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的出现,增加了资产等要素的复杂性。由于获得金融工具时初始现金支出较少,使得其无法在传统的收益报告中如实反映,出现财务报表显示的账面价值远小于真实价值或可能产生的利润或损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由此可见,传统收益报告模式已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二、全面收益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1980年12月美国FASB正式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引起的业主权益的变动。目前我国亦采用这一概念,认为全面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除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全部权益变动。即为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再减业主追加投资,加业主回收投资和分派股息所得的金额。全面收益既包括财务会计中确认的净收益,又包括各会计期间的其他非业主交易所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未实现的汇兑损益、所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动、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损益等。可以看出,全面收益体现了资产-负债观,这一观点下资产及负债是收益确认的前提。
美国FASB提出,会计各要素的确认都必须满足四条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及相关性。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及后续确认均符合基本确认标准,因此这一标准也是确认全面收益的最基本标准,即确认资产负债变动的同时,应在全面收益中予以确认。确认全面收益首先要明确哪些事项是业主交易,区分创造价值的分配活动与不创造价值的活动,避免业主权益混淆价值分配项目和价值创造项目。全面收益的来源主要有:企业之间交易引起的净资产变动、企业自身生产作业引起的净资产变动、物价变动或偶然事件引起的净资产变动。全面收益不仅要求确认传统会计收益,还要求确认传统收益难以反映和处理的物价变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使得全面收益能够反映会计报告期内产生的净资产的全部变动。
三、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的区别
全面收益区别于传统收益,主要在于它要求确认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也就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其他全面收益是采用公允价值或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从而使得全面收益项目与公允价值或现行价值计量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日趋成熟,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也逐步增加,会计目标和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使得全面收益以现行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成为必然趋势。基于全面收益是由收入、费用、利得及损失组成,与收入和利得对应的资产和负债是以现行价值计量,而费用和损失对应的资产耗费或者价值上的变动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或现行价值计量。可见,目前全面收益的计量属性为混合型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潘婷.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