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视产业中的色彩运用

2011-12-29李明香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0期

  摘要:电影艺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而构成电影语言系统的最基本的语言元素则是色彩、镜头、画面、声音等。其中色彩为电影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色彩元素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藏族味”,是这一题材电影的独特之处。文章借助色彩心理学、电影心理学、电影语言的符号学、艺术学等相关理论,解读藏族题材电影中色彩的特殊文化意蕴。
  关键词:藏族;电影;色彩
  电影艺术是以视(画面)和听(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而色彩是电影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人们的生活色彩斑斓,而电影画面的色彩真实感给人以真切的感受,作为影视工作者就需要调动人们的视觉感受,运用色彩的独特魅力对影片进行再度润泽,烘托主题,渲染气氛,激发观众的情感感受。
  电影画面的色彩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性,从而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主题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色彩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使影片取得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
  藏族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从色彩语言上显示出其特殊的民族印记。这是由于藏族有着本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道德理论观念,以及民族心理和民族习俗所构成的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如电影《红河谷》中白色的哈达其外延是藏民族的一种礼节仪式中的物件,但作为内涵它象征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友善的心灵。
  一、藏族题材电影中彰显民族特色的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的美学作用,集中地表现在抒发人物情感和表达象征性含义两个方面。色彩对提高影视画面的视觉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藏族题材电影自出现以来就因所表现的独特色彩突出强化了视觉元素,雪域高原绮丽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服饰以及独特的色彩喜好,激发了观众“看”的欲望。
  (一)《红河谷》中物件色彩的民族标识
  每个民族都具有它特有的生活观,都有一定文化所特有的一整套价值观。电影也是这样。作为一个较大的文化体系中独特的社会群体藏族因其宗教、语言、世系和种族而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因而在电影视觉中常常展现出特有的物件色彩的民族标识。电影《红河谷》是在讲述藏族人民奋勇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但生动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其中特殊的物件色彩带有明显的藏族标志。影片中几次反复出现雪儿达娃与洛桑一家走在朝圣的路上,画面背景为三分之二的雪山所占据,朝圣者三步一磕地艰难前行,此时白色的雪山显得伟岸、神圣,朝圣的人艰辛而虔诚地膜拜,这一画面在雪域高原上随处可见,也是最能表现藏族人民虔诚之心和不畏惧艰难的民族气节。镜头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藏传佛教的宗教内涵。
  另外,影片中一特殊的物件色彩是白色的哈达,在影片中洛桑格桑用“乌朵”(放羊用的耗牛绳兜)将探险家琼斯和罗克曼从死神手里救出,得到头人奖赏的白色哈达,以及罗克曼为首的英国远征军进攻西藏时,洛桑误以为是朋友而手捧洁白的哈达去迎接的画面与刺刀、红色的炮火等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的蒙太奇手法,在对比中形成强烈的反差——善意的礼节迎来侵略的炮火,朋友的鲜血侵染了友谊的哈达,在影片中圣洁的哈达表明藏族人民的真诚之心、友谊之情、和平之意等民族精神。
  影片中运用一系列特殊的物件色彩为影片的“藏族味”着色,充分演绎出藏族人生活中的一些特有习俗。
  (二)《旅行者与魔术师》与宗教绘画色彩观
  藏族由于是全民信教,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流露出对宗教的虔诚,藏族题材电影作品中体现民族性关键,还在于继承与发展藏民族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能在影片中强烈感受到藏民族的原始独创性及其对传统的自觉维护。例如,由不丹宗萨仁波切为导演的影片《旅行者与魔术师》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新任长官寻梦的镜头运用纪实和绘画的摄影风格,绿意盎然的昆巴村,身着黑色的新任长官,画面多用明朗的纯色,并通过色彩的心理影响产生鲜明的视觉效应。而在僧侣讲述的故事中却利用蒙太奇手法,运用大量的变色。例如,第二段落中扎西喝了弟弟施了魔法的酒时,家驴变成白马,扎西跨马疾驰,风起云涌,云彩变成绿色;色彩在这里起到了隐语的效果,故事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展开。这种纯净之色与浑浊之色的大量对比体现出宗教绘画中的色调。
  在佛教的历史当中,视觉艺术的使用从未曾被压抑过,反而甚至是相当受到鼓励的,如各种的塑像与画像。《西藏度亡经》里的色彩观,认为美化崇尚纯净之色以为善业,而以浑浊之间色、复色为邪道。
  二、色彩基调与影片风格
  在视听语言体系中,色彩的匹配和组合最终构成的是色彩的总普。它融合影片的各种色彩并呈现为某种总的色彩倾向。它包含了整部影片色彩的总的关系,并直接造就色彩的整体基调,确立影片风格。
  (一)色彩基调的表意功能
  影片的色彩基调是影片的灵魂,它表现了某种情绪和意旨,如贝尔托卢奇的《小活佛》对色彩基调的确立独特新颖,也表现出特定的剧情――藏族题材故事。影片是描述不丹高僧到西雅图去找寻小活佛,美国男孩杰西的父母觉得此事不可思议,于是高僧便向他们讲述千百年前悉达多太王子(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故事。古今两线情节自此交错进行,现代部分描写杰西父母对此事从开始的平淡到后来主动送杰西去印证是不是转世灵童,此部分导演运用比较淡的蓝色调,充分显示现代文明下的西方社会的一种无信仰状态,一种人类在现代文明中的迷失感,以及对生死观的迷茫。古代部分讲佛陀一生的故事则以黄色表现的美伦美奂。在这一部份运用黄色符合了藏族对黄色的崇尚心里,黄颜色在藏族人眼里是最有专用特性的色彩,并可以呈现,固定身份,有典型的符号意义。影片运用蓝色的冷调与黄色暖调的对比,表现西方文化与藏文化的冲突。并对藏传佛教文化进行了理性的挖掘。
  (二)不同的色彩基调表现出不同的影片风格
  一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是由导演的对影片风格的定位决定的,藏族题材电影因取材与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呈现出异域风格的视觉效果。但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喜玛拉雅》明亮的纯色调,高饱和的色彩,极力突出喜玛拉雅独特的自然风光的美,与此同时表现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人物的面部轮廓用色柔和,米色的肌肤与古铜色的大地、绛色的氆氇与黑色的牦牛、蓝色的天空与白色的雪山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和谐。
  而同样是藏族题材电影陆川的《可可西里》却对高原环境的处理显得非常有特点,影片中利用较少的纯色,较大的反差,突出了高原的厚重感和生命的坚韧。蓝色的天空布上了一层深蓝的色调,白色的雪山被蒙上一层淡蓝的阴影,黑暗中的盗猎者深藏在阴影下,使影片充满沉重的调子。
  藏族本土导演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立足与自身对藏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力求以真实的镜头语言表现藏族人民的生活。影片以再现生活中固有的色彩,冬日土黄色的农家村庄,石灰色的嘛呢石,绛红色的袈裟,每一事物还其本色,给人一种视觉的真实,这种真实正是影片特有的色彩基调,纯色与影片的叙事风格合而为一,让人们静静地品味藏族文化的包容性――对生命的关怀、慈悲、宁静,并对正在失去的传统发出轻轻的叹息。
  以上影片从色彩语言的运用以及展现上不难看出,此类影片极具民族特色,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运用新的镜头语言和现代的视觉,将民俗、宗教和现实融汇在一起,直接捕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美与美的呈现方式,拍摄出富于独特民族文化含金量和具有创意的作品是我们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三、藏族题材电影中色彩元素运用的不足之处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又超越了表面的特征,而浸透某种象征意义、民族风情和宗教观念。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雪域高原,对于自然物色无不充满崇敬之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观。
  (一)色彩运用要符合其民族的设色习惯
  由于色彩的组成及各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在不同色彩之间乃至同一色彩的象征含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在电影《红河谷》中观众可以看到美丽的头人的女儿丹珠,影片中展现了她美丽的神情,任性而坚强的性格,并为了表现她的贵气、纯洁,特意运用了一只白色的牛,还为丹珠量身定做了一件白色的藏袍,在创作者看来白色足以表现出纯洁、神圣的寓意。但作者忘记了这是一部藏族题材电影,反映的是藏族人而不是汉族或其他民族。在藏族人看来白色代表着纯洁、善良、神圣,但也要看是什么,白色的哈达可以有此寓意,白色的雪山也可有此寓意,但片中的这位身份显赫的小姐却穿着白色的没有太多修饰的藏袍出现在银幕上,这让藏族人有些诧异这是不是一位小姐?藏族传统中女人的服饰象征着这一个家族的贫贱与否,作为一个头人的女儿没有一件鲜艳的氆氇让人费解,尤其藏族人崇尚鲜艳的色彩。当然以作者的身份用这种设色方式表现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受汉文化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色彩的设计中,既要根据民族特有的观念的更新及对色彩的喜好和理解的不同,客观地选择和运用色彩,又要关注时代特征和民族习惯等因素在色彩象征意义上留下的不可抹煞的痕迹。否则,就会在艺术创作的色彩设计中歪曲历史或民族风格,影响作品的质量。
  (二)画面的唯美主义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冲击
  影片《喜玛拉雅王子》是导演胡雪桦运用藏族古代历史与西方《哈姆雷特》故事结构相结合的藏族题材影片。影片中的画面可谓优美之至,油画式的构图风格,人物服饰的戏剧化式所带来的绚丽色彩,环境用色以明亮的纯色,光效的高度反差以及镜头的富于变化,画面的唯美特性足以冲击人们的视野。但这种近似完美的画面却因丢失了民族深层的文化元素而变得不伦不类。
  特殊的环境背景是藏族题材影片视觉的一大亮点,但影片中甲波古城却成为一个布景、一个舞台、一个空间地域同历史最终空间化。皇宫中的布景以西方式的长幔所设置,作为供品的酥油灯取代了西方式的烛灯。而藏语对白、古铜色的藏族人面孔成了一个注脚。
  总之,藏族题材影片旨在展现藏族文化的这一特殊的文化,在电影画面的设计上一定要立足于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关照民族文化的元素,避免曲解和任意杜撰。
  四、结束语
  电影语言主要是指视听语言,创作者如何运用好视听语言是创作一部优秀影片的基础。电影的视听语言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其本身并不具有民族性,如色彩的运用哪个民族都可以拿来用,但当一定的视听语言与特定的电影内容相结合后,它就具有了个性特征——民族性。如何采用他者的语言而同时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演绎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将它运用到电影当中,这是本文的主旨。
  藏族题材电影只有以博大、丰厚的胸怀将目光转向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深层次,在环境与文化的意象里注入关于民族命运、民族文化的关注,深入思考民族事物,以特定的民族审美感悟与敏锐的理性触觉进入民族电影的创作,不做民俗猎奇,透过人性的深入挖掘而达到人类普遍一致的感受,用新的视听语言和现代的视觉,将民俗、宗教和现实融汇在一起,直接捕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美与美的呈现方式,才能拍摄出富于独特藏民族文化含金量和具有创意的藏族题材电影。
  参考文献:
  1、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