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幸福指数 推动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

2011-12-29张刚铭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0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提升幸福指数成为科学发展源动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简要剖析了发展观念的偏差和制度性缺失等制约广西提升幸福指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幸福指数,引领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幸福指数;富民强桂;发展;民生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生生不息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活生生为民谋福祉的发展史。在踏上“十二五”征程之际,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成为广西“十二五”规划的必然归宿。
  一、趋势与必然:提升幸福指数成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第一,范式化:提升幸福指数正在成为指引欧美国家前行的“风向标”。GDP是当前国际最主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广泛的赞誉、青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赞誉“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气候,描绘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长期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也说:“GDP把秩序带给了本来是混乱的世界”。然而,GDP也不是万能的,自身的缺陷不能合理地反映国民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质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警告应远离对GDP的迷信,“GDP是充满穷人的富裕”。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也激烈批判GDP的不足:“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健康、教育质量……公务员廉正等”。同时,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另类的不丹模式”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让欧美发达国家深刻反思片面追求GDP、“以金钱为本”的发展观所造成的诸种弊端。早在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以“国民幸福总值”(GNH)来替代唯GDP治国理政的方略。由经济均衡发展、保护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和善治良政等四大支柱构成的GNH,指引不丹成为快乐幸福的国度。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不丹模式”,倡导一种综合取向的发展观,制定并实施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各种政策。追寻良策应对危机,“低碳经济”悄然成为欧美撬动经济复苏,提高生态幸福指数的共识,也成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许多欧美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项维度综合考量发展,昭示着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恢复、发展经济的“航向灯”和永葆国际综合竞争优势的基石。
  第二,常态化:提升幸福指数成为拉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劲“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核心指标”和考核官员政绩的“硬杆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中国模式”。然而,由于GDP本身的局限性,中国深陷“唯GDP”的发展陷阱,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分配方式不合理、民生欠债过多等严重问题,让国民普遍感觉不够幸福。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在2010年全球最幸福国家排行榜中,中国落列第125,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家财政部长金人庆指出,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建设的一条主线,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倾斜,标志着国家财政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因此,“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成为今年“两会”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的共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许多地方纷纷出台系列措施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特别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我们要回归幸福本体论,制定幸福指标体系,致力构建‘幸福广东’,使广东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提升幸福指数”成为中国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优化发展方式,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金钥匙”。因此,反思由于“唯GDP”导致“政绩出数据,数据出官员”的弊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将成为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必然化:提升幸福指数成为给力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助推器”。郭声琨强调“悠悠万事,民生为本、民生为先、民生为重”。多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广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GDP、财政收入和居民存款等“十二个翻番”的巨大成就。壮乡巨变,民生为本,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一路同行”,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成为广西“十一五”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过去的五年,广西各级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3300多亿元,是“十五”的3.6倍,年均增长32.8%,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帮助了114万农村人口脱贫,解决了106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沉甸甸民生数据,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发展成果。因此,在全国各地纷纷以“幸福指数关怀”为执政新理念,走出“发展综合症”之际,广西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把“提升幸福指数”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新坐标、“富民强桂”的强大推手。
  二、透视与反思:剖析制约广西提升幸福指数的主要原因
  广西尽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国民幸福上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着发展观念的偏差、制度性障碍等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欠发达后发展的严峻区情,抑制广西提升幸福指数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不管是GDP、财政收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民生财政的投入、改善民生的措施等方面都与先进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不论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还是发展机制体制上都与东部沿海先进地区都存在很大的落差。马飚强调说:“广西与全国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主要是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广西的落后,主要是工业落后,经济总量不大,主要是工业总量不大,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是工业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不优,主要是工业结构不优”。因此,欠发达后发展的经济状况导致广西民生投入的不足,影响幸福指数的提高。
  第二,“唯GDP”的路径依赖,制约广西提升幸福指数的内在动力。在片面的政绩观、发展观和权力观的操纵下,有的领导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歪解“以GDP论英雄”,把“发展是硬道理”当做政绩才是真本事,“数据出政绩,政绩出官员”成为官场升迁路线图;有的存在着“经济不发达就无法达到公平、先发展后民生”的片面认同,导致解决公平问题和民生问题永久处于一种“将来式”或“应急式”。这就往往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有钱,“三公消费”不差钱,民生疾苦就没钱的怪圈。
  第三,民生制度的相对滞后,致使广西提升幸福指数缺乏有效的硬性支撑。民生制度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往往导致民生问题不能纳入制度化、常态化与规范化的轨道,尤其保障和改善城乡民生存在天壤之别。城乡二元体制强化对农民的制度歧视,弱化农民应享有的平等公平国民权益,造成城乡在户籍、教育、医疗等巨大差距。广西城乡二元化的顽疾尚未得到根本医治,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不同步等问题依然很突出。故此,因城乡二元化而长期累积的种种弊端,成为阻挡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深层矛盾所在。
  第四,“被幸福”的语境,使广西提升幸福指数面临数字化游戏的危境。由于“唯GDP”的弊端和“数据出政绩”的沉疴没有根治,提升幸福指数的措施依然是政府关起门来,大包大揽搞起名目繁多的幸福工程、民生工程。这些工程缺乏民意考量,没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公众不了解政府增加幸福指数的“新动作”,使民众常常在困惑与迷茫中“被幸福”了。更甚者,幸福指数成为新的“政绩工程”,沦为数字游戏,难以逃脱被注水、缩水的诟病,偏离国民幸福的执政理念,导致民众对幸福指数的反感。
  
  三、发展与抉择: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基本路径
  在新的发展时期,广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措并举,精打“组合拳”,强力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
  第一,以人为本为归宿点,为广西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理念是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火车头”。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毛寿龙教授说“善政是幸福的重要支撑,而善政必先以科学理念为指针”。在新的发展时期,广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牢固确立GDP增长是政绩、国民幸福指数提升也是政绩而且是更重要政绩的民生政绩观,“清晰勾勒出科学发展的路线图,精心描绘“富民强桂”的发展蓝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公民”,满足广大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诉求。
  第二,以特色新型工业化为侧重点,为广西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做大民生财政“蛋糕”的根本途径。未来五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更是广西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广西要以特色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坚持“三换”战略思维,坚持“工业兴桂、特色强桂”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14+4”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和“千亿元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工业,不断深化发展“两区一带”总体布局,激发民生财政的区域协调发展活力,增强民生财政的产业脊梁,从而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多重汇集的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幸福指数优势和“富民强桂”新跨越优势。
  第三,以创新幸福指数考核体系为突破点,为广西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昭示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当前,党中央强调“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要求注重制度创新,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广西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把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提升到体制、机制建设层面上认识,围绕“好工作、好收入、好环境、好心情、好身体”等内容,分类制定出具有科学化、具体化、操作化的幸福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体系,作为考核政府、各级官员的主要依据,形成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考核机制;规避“拍脑袋决策”幸福指数、“拍胸脯保证”提升幸福指数、“拍屁股走人”幸福落空的陋习,真正做到“百姓出题目、政府来答卷、人民来评判”。
  第四,以统筹整合资源为着力点,为广西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凝聚强劲的发展合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民幸福指数,难点在农民。因此,提升幸福指数,要从基层抓起,从农村做起。广西学习借鉴重庆市和成都市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创新推行“五个”城乡一体化,谱写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恢弘“交响乐”,创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争创“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厚养、住有宜居”,才能凝聚民心民力推动广西转型发展。
  第五,以阳光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为切入点,为广西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广西以“公推公选”、“公推直选”为突破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机制,由“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由“少数人定人”到“多数人选人”转变,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切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勇于领导改善民生、敢于领导提升幸福指数的坚强领导集体。特别在领导干部换届选举工作中,认真按照中央“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等换届纪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营造“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浓厚氛围。这就为提升幸福指数,推动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坚实的领导干部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良等.滨海新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