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及监管
2011-12-29李雪梅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1期
摘要:在股票市场大牛市的情况下,各种违规行为愈演愈烈。而舆论和监管关注的焦点以前多集中于证券咨询机构的“黑嘴”和公司层面的违规。文章通过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及监管工作的分析,以为中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证券研究机构;证券分析师;内幕交易;违规;监管;隔离墙
证券研究机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全国110家证券公司中有一半建立了研究所,在全国合规证券咨询机构中也占了接近一半的数量。在股评界被媒体频爆“黑嘴”的情况下,作为证券咨询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分析师队伍的中流砥柱证券研究所的违规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其危害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广济门”事件的曝光,使人们对证券行业内幕交易开始高度关注起来了。
一、违规类型和原因
(一)违规类型
主要有基于信息的操纵行为(传播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三种类型。
基于信息的操纵主要是指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流言蜚语来影响市场价格。一种称之为“宣告前的投机”,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票指数将要下跌,先买进股票,然后向市场传递“利好”的信息,使公众相信他市场传递的信息后,股价上升,然后知情者在时机成熟时,悄然出货;另一种类型称之为“宣告后的投机”,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价上升,先向市场传递股价将要下跌的信息,使得公众预期股价下跌,然后知情者低价买入股票,在市场结清时获取利益。
由于发生操纵行为时证券机构常和母公司或其他投资机构联手操作,利用其研究报告的市场影响力对其他投资者进行误导并利用合作机构的资金实力对证券走势加以控制。所以市场危害大大高于普通证券咨询机构,因此常常危及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至于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等违规行为,由于证券研究机构多从属与证券公司,其正规性及人员素质都大大高于普通证券咨询机构。其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情况较少。
(二)违规原因
证券研究机构面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其做出不客观分析和不准确报告的主要因素。而其利益冲突可以从机构和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研究机构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和其收入来源有关。近几年虽然研究机构对外服务有较大的提升,但对证券母公司的依存度依然较高,对外服务也集中于基金等少数机构并且收入过分集中于基金交易佣金的分成。使得其于证券母公司及基金等少数客户的利益关系明显。
另外研究机构同目标客户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由于财务顾问是研究机构的一个主业,而通过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之间良好的关系,使财务顾问工作后目标公司的IPO及增发、配股、并购等后续业务都可能通过研究机构的母公司投行部门来完成。而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承销费用分成的方式获益,因此研究机构与目标公司建立良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2、作为研究机构中人的因素——证券分析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由于研究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大多依附与证券母公司,所以来自证券母公司的压力较大;证券公司的收入通常来自经纪、投资银行和自营三块,每一块业务都可能带来利益冲突。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分析师通常会写“乐观”的报告,提供购买建议,以增加交易量,从而获得更多佣金。在投资银行方面,根据SEC对证券公司的调研报告,分析师是许多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参与者,投资银行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薪酬。在自营业务方面,分析师所在公司可能持有大量分析师负责分析的股票,在分析师推荐买入某公司股票时,其所在机构可能正在私下抛售该公司股票。
(2)来自其分析的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压力,主要由于如发不利报告,可能导致目标公司管理层反感而失去获得最新信息的机会。
(3)来自机构客户的压力,主要因害怕失去客户而发布有利于客户的报告。
(4)分析师个人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分析师持有其分析的股票时,他们很可能通过建议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从而抛出自己所持股票获利。虽然《证券法》禁止从业人员投资股票,但通过亲戚、朋友买卖股票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其中第四种违规是经常存在的,而第一、三种违规其危害是最为严重的,应该成为证券研究机构监管的重点。
二、对研究机构的监管
鉴于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情况,我国应对证券研究机构的监管加强规范,主要是吸取了西方建立防火墙的经验,集中体现在对证券公司内部业务部门隔离和执业回避上。可分为法律及政府规章和行业协会的自律性文件。
但这些规定首先是各种法规内容重叠,没有专门法规对研究机构进行监管。其次各种规定多集中于关于防火墙的规定,而防火墙基本属于自律监管的内容,使得规定的强制性不足。另外,业务隔离、执业回避、防火墙等规定国外在2001年美林案以前就有,尚不能对研究机构违规起到完全预防,对美林案后美国监管机构出台的对策如2711规则和472规则没有规定。这反映了我国对研究机构监管的滞后。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对研究机构监管加强研究,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措施,有效预防危害市场安全运行的违规事件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期货法规汇编[M].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