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2011-12-29刘庆菊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1期
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研究意义。文章通过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种类、原因及其政策建议的分析,从而推断出凯恩斯对制度因素的忽视,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一大局限。
关键词: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产权制度;分配制度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核心思想,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解释当时的危机与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一、有效需求的定义
凯恩斯在《通论》对有效需求原理的概括如下:令Z为雇佣N个人时的产品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Z=Φ(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企业家雇佣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D=f(N)
上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在N的数值为既定的条件下,如果预期卖价大于总供给价格,即如果D大于Z,那么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雇佣更多的人,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要素,直到D与N相等为止。就业量即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因为,就在这一点上,企业家的利润会达到最大化。
同时,凯恩斯指出,在现实中,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是一种特殊事例。”
二、有效需求的分类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企业家所决定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N取决于两种数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