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1-12-29杨洪索志林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1期
摘要:文章基于SWOT分析法对哈尔滨都市农业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的威胁进行了分析,认为哈尔滨都市农业已初具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信息化不足、产业结构单等深层次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和城市居民需求多样化的环境下,哈尔滨市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促进其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SWOT;都市农业;对策
一、引言
都市农业兴起于19世纪末期欧洲流行的“田园城市”思想,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概念,则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都市农业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都市农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融为一体的城乡经济综合产业。
都市农业在保护环境,构筑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建立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哈尔滨市本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决防止和克服重城区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积极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使得都市农业发展脚步逐渐加快,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哈尔滨市都市农业发展有可喜之成就,不过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哈尔滨都市农业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威胁,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面对劣势和威胁的对策。
二、哈尔滨都市农业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富有的农业资源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黑龙江省是重要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大省,故在农业设备和技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尔滨市内有东北农业大学为首的多家农业研究机构,科研实力雄厚,农业研究型人才众多。
2、优越的地理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肥田洁,生态环境优越。哈尔滨市交通便利,城区内东南西北各方向通往城郊的客车,公交车往来频繁,都市农业的观光休闲等作用可以充分发挥。
3、政策优势
2010年召开的哈尔滨市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中确立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为哈尔滨今后都市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2011年5月《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原则上被国务院通过,在《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哈尔滨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08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为周边农村服务,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哈尔滨市据此马上提出以现代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汇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高校,大型生态园区等与都市农业相关方向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都市农业产品结构不均衡,缺乏深加工产业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哈尔滨冬季较长,冬春淡季蔬菜水果产量小,肉类、奶类、粮食等比较均衡。缺乏对蔬菜水果,奶类等深加工企业,多为初级产品。
2、都市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落后
多数都市农业从业人员都为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都市农业缺少信息化设备和相关专业人员,导致都市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3、都市农业企业数量相对于哈尔滨这个城市来说远远不足
哈尔滨属于中国十大特大城市,农村人口占52%,发展都市农业有先天优势,目前都市农业企业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府支持
2010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政府开展了统筹城乡的试点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哈尔滨市未来会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针,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都市农业要努力把握好机遇,又好又快的发展。
2、居民需求多样化
哈尔滨市仅次于成都市的中国第二大特大城市,人口众多,地处于中温带,冬季长。冬春淡季瓜果蔬菜供应量少,但是居民需求量却比较大,冬季靠物流从南方运来的瓜果蔬菜很多不是十分新鲜,少数新鲜的价格又十分昂贵,如何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让居民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瓜果蔬菜,这个摆在市政府面前的难题其实不难,利用都市农业就能很好的解决;冬季哈尔滨市植被见不到绿色,倘若都市农业开发多一些观光型农业园区,市民冬季旅游也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发展都市农业既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又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四)威胁(Threat)分析
1、务农理念的威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产业的差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第二、三产业的发达逐渐打压了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周边农民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大量务农人员来到了城里打工,土地与务农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在这种态势下,务农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弃农思潮抬升,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增加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成本。
2、农村土地制度的威胁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被推广开来,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如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形成的农业分散化、家庭化、小型化已不利于都市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等生产特征,在根本上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虽然我国已经施行农村土地流转,可在土地流转制度中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者进行相关的经济补偿,制约了经济资本的流入,不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使农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缓慢。
三、哈尔滨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一)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
发展都市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充满绿色、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标市场。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确定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和规模。积极发展市场农业和创汇农业,把都市农业做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构筑适应都市农业要求的组织保障体系
都市农业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建立适应都市农业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使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力培育种养加大户。二是积极培育跨区域、跨产业的农业专业协会,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企业,吸引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四是鼓励非农资金直接开发建设都市农业项目,带动农民发展生产。
(三)加大资金投入,构筑发展都市农业的资金保障体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应在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加大对都市农业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社会等公益性事业。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评估,对条件较为具备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其加快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生态型的都市农业园区。金融部门可会同市有关部门制订信贷资金支持都市农业的具体办法。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到吸引社会资金上来,每年举办哈尔滨市观光农业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参与都市农业开发建设,扩大哈尔滨都市农业经营规模。
(四)推进应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相关人才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都市农业发展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都市农业是一种高科技高集约化农业,应大力推进新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抓住信息和设施农业两个重点环节,面向规模大户和都市农业企业进行推广。以高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机械化农业、创汇型农业所需要的新品种、设备及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的栽培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的水平。加强对务农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科技对都市农业的贡献率。另外,在确保农业设施和科技应用的同时,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联合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等知名农业院校定向培养一批专业化、应用型的都市农业人才,既解决了就业问,又解决了都市农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使哈尔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后顾之忧。
(五)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
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要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要制定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农业用地不允许非法占用耕地,不允许应用于建筑业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可考虑由农业、旅游、文化、工商、价格等部门协同运作。
参考文献:
1、何秀荣.都市农业的发展、特征和成效[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