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德广场记

2011-12-29裴芳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1年12期

  半部汉隶竹简见证1800年历史沧桑。《九酝酒法》就此亘古传扬。
  据《齐民要术》记载,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魏武曹公将家乡九酝春酒及酒之法晋献汉献帝。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不仅总结了“九酝春酒”的酿造工艺,而且还亲自酿制美酒,并提出了具体改进的办法。这样看来,说他是一位酿酒师和酿酒研究者绝不为过。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酿酒方法最早的文字记载。
  历代古井人以贡酒文化传承为使命,尊曹公为鼻祖,敬先辈酿人间之美味,继九酝之技,承贡酒贡献美酒之精神,继往开来,感天地之恩,怀先人之志,拜吾心中最神圣之图腾。特以发掘出土的明正德年间的碑石,为名特建正德广场,以祭奠酒神曹公。
  正德广场主要由新发现的唐代酿酒遗址、祭坛、天宝号和正德号车间组成。唐代酿酒遗址的发现是继古井酒厂明代酿酒遗址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遗址填补了汉代以后至宋代此地人类酿酒活动考古实物的空白。正德广场中的祭坛则是我公司每年举行开酿仪式的场所,天宝号、正德号车间则让我们体会到美酒酿造的艰辛。而这些点则由石回廊把它们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广场西边的长廊,展示的是八块浮雕,雕刻的是“饮中八仙图”,它是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都曾旅居长安,嗜酒如命、豪放不羁是他们性格的真实写照。杜甫有《饮中八仙歌》,诗中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酒仙图。这八块浮雕就是根据八仙醉酒的故事在配上诗句来展现的,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酒文化。
  在回廊中可以看到几百年来一直持续使用的老窖池群,如今仍在使用的最早的老酿酒车间正德号,对面是天宝号。正德广场的祭坛是古井集团每年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地点,如每年一次的开酿仪、封坛仪式等。祭坛分祭台和祭柱。祭台周围布有汉白玉扶栏,使得祭台更显庄严肃穆。祭柱设于祭台中心,甚具唐代风格,上雕“朝天吼”,柱高10.9米,重19.6吨,柱有六面,分别刻有仪狄造酒、曹操贡酒直至沈阁老晋酒的有关中国和古井酒文化的事迹供后人祭拜。并特将曹操公元196年进献汉帝刘协的九酝酒法全文刻于上,以示传承。
  正德广场的重点——唐代酿酒遗址。在建设正德广场的时候,发现了地下建筑遗迹,省考古研究所派员考察后,认为此遗迹有发掘和保护的价值,有关部门组织进行了保护性发掘。这一发掘竟然发现了唐代酿酒的遗址。现在在这金字塔形状的钢化玻璃下面,正是唐酿酒遗址的四个探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的面貌。探坑从上到下有不同的深度,而探坑中也出土了不同年代的器物,大多与酒有关,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中早期。而石碑、锅灶、排水沟、晾堂等残存物,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它与酒生产的关联度。
  在祭坛广场的东墙上,还有一幅石刻浮雕《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图讲述的是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而纵情声色的夜生活。酒交织着热烈和冷清、缠绵与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中,又能衬托出世人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2010年9月29日,新建的正德广场在阳光的照耀下奕奕生辉,公元2010年古井贡酒开酿暨公祭酒神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古井人以心酿酒,昭示着生命轮回的真谛。
  〔责任编辑 君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