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养生“五戒”
2011-12-29佚名
今日文摘 2011年1期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历史人物,其生活起居中许多细节,都包涵着养生哲理。纵观蒋氏88年苦漫人生,其养生规律不外如下五戒:
戒怒。早在青年时期,蒋介石性情十分暴躁。一遇不顺之事,常常拍案大怒。1925年后,蒋介石开始极力克制性格上的毛病,遇事尽量力求做到“戒怒”。他在日记中曾发下“四誓”,即“口不骂人,手不打人,言不愤激,气不嚣张”。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有意识重读《墨子》、《老子》及一些与养生相关的医学书籍,其中“多怒则百脉不舒”之道理,让他心胸朗然。如此调节胸臆之火,不仅可避一时之怒,还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戒欲。1930年以后,43岁的蒋介石仕途顺遂,生活环境优越,这时他开始考虑保养身体的问题。蒋介石认为,人之欲望,尤其生理欲望如不加以克制,很可能让其先天体质遭到损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总裁以后,开始主动回避与异性的接触和交往,甚至连官方举办的酒会、舞会也极少参加。60岁以后,蒋介石从克制欲望发展到“戒欲”。
戒躁。蒋介石在南京黄浦路生活期间,开始将“戒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曾经写道:“勿急躁,古有明训:急则生躁,躁则生厌。凡事三思,徐而图之;烦躁则为万祸之源,理智则成大事。”
戒贪。蒋介石在养生方面的“戒贪”,当然非指金钱物质,而是晚年为健康计,主张“少吃多得益,多吃不得益。吃得过于多,有害身体”。他有句名言“有钱难买老来瘦”。由于严格控制饮食,到70岁时也没有患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
戒言。“言多语失。言多伤神。言多伤体。”除了多言会影响自己政治生涯外,蒋介石“戒言”的另一个原因,是“多言多耗神,寡言益精神”。到台湾后,他和宋美龄交换意见时,也常以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金琳荐自《秘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