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人懒死了
2011-12-29赵晴晴
今日文摘 2011年1期
河南信阳阳罗山县朱堂乡,一个人懒死了。
这人名叫杨锁,人称“天下第一懒”,是一个23岁,四肢健全,不呆不傻,身高1.7米的小伙子。去年冬天,在父母过世五年后,杨锁终于把自己给活活饿死了。现在,一部以杨锁为原型的电影《罪爱》正在拍摄中。
越来越懒,直到懒死
杨锁,懒死的。这个名声让杨家人丢尽颜面。
堂哥杨德玉现在已经不想再提杨锁的啦,偶尔说起情绪会变得特别激动,“杨锁的事要拍成电影,族里的人都说把杨家人的脸都丢尽了。”
去年12月的第一场大雪过后,已三天没见到杨锁的杨德玉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去他家看看。结果发现,杨锁蜷缩在墙角,身体已经没了温度。
杨德玉介绍,在杨锁死之前,他已懒得不成样子:懒得出门捡柴烧火取暖,结果家里的桌子、门、窗、甚至连屋顶的椽子,都被他烧了;懒得出去上厕所,杨锁就直接在堂屋的地上刨个坑,解完大便后用土一盖了事。甚至连饭都懒得出去吃,“有时我们隔着田埂喊对面的杨锁过来吃饭”,他却说,“不想动,懒得吃”。
杨锁其实挺要面子的
杨锁是当地的“名人”,在几年来杨锁乞讨的集市上随便问个路边小摊的人,就立马能说出杨锁一箩筐的“懒人奇事”。
“杨锁其实长得很漂亮”,见过他的人都这么说,一米七几的个子,方脸、宽额头,长得白白净净,这是他偶尔洗干净脸之后人们能看到的样子。
“杨锁挺爱打扮的”,总是一身西服,扎着领带,过肩的长发,几支笔一字排开插在西服的上衣口袋里,腋下还夹着个公文包。到了饭点,杨锁会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只掉了瓷的黄色搪瓷碗,对着吃饭的人,露出招牌式的憨笑,“给点饭吃吧。”
尽管如此,街上的人觉得,“杨锁挺要面子的”,不给他绝不会像别的要饭的那样纠缠不清,吼他一句,骂他几声,他会记着,以后再也不找你要了。杨锁也从来不偷不抢,“品行还不错”,可就是懒,尽想吃现成的。
经常有人问他,“年轻轻的,这么大个子,就知道讨,干点什么不好啊,提灰桶(建筑活)一天还能挣几十呢。”他会低下头不吭声,偶尔也会嘟嚷一句:“这么累,我干不了。”
小时候被溺爱得没边
杨锁之所以这么懒,还得从小时侯说起。
杨锁的父亲叫杨继春,46岁才有了这个宝贝儿子。“老杨中等个,是个利索人,杨锁妈个不高,平时话不多,手脚勤快,家里家外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乡亲们以前还很羡慕他们一家。夫妻俩农活不忙时,去集市上摆地摊卖些小杂货,不算富裕,但也有滋有味。夫妻俩平时很节俭,但对杨锁则是要啥给啥,百依百顺。
十多年前当地很稀罕的小吃猪油馍,在孩子们一年只能吃上几次的年头,杨锁一天就能吃上两个,后来杨锁吃腻了,咬一口就扔掉,同村的小朋友看见馋得直流口水。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学校就在家门口。在农村,没有家长会接送孩子,杨锁是个例外。老杨推着自行车接送,天气不好时,直接用肩扛着他。“都这么大的孩子了,让他自己下来走吧。”一些村里现在还记得当时劝老杨的话,可老杨总说,“孩子学习挺累的,让他留着力气好好学习呢。”
杨锁小时候很聪明,不仅儿歌一学就会,打陀螺、扣纸板这些游戏,也从来不输人。这让老杨很骄傲,逢人就说,“这孩子长大一定有出息。”
可是从小娇惯的杨锁上学后吃不了一点苦。“杨锁上课根本坐不住,不听讲,稍微管严一点,他就告诉父母,第二天他爸妈就找来了。”杨锁的小学老师说起来直摇头,“学校组织学生们上劳动课,打猪草、采茶叶,老杨直接给老师打招呼,‘别让我家小锁干了,让他在旁边看着吧’。”
亲戚们劝杨锁爸:“别太惯着孩子了,你年纪大了,以后可咋办啊?”一句话没等说完就被噎了回来,“我疼自己的孩子还有错了?你孩子你不疼吗?”
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一,杨锁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学校了。
父母死后,杨锁啥也不会干
亲戚们的担心终于来了。杨锁13岁的时候,年近60的老杨患了严重的肝病,卧病在床。原本只会玩耍的杨锁,做了一件至今还让村里人啧啧称奇的事情,他独自一人拿着钱,替父亲去了300多公里外的潢川县进货,来回倒了几趟长途车,竟然毫发无损地拎回了一大包货。
这一次的冒险经历让杨锁很是自豪,邻居面前,他常常眉飞色舞地描述那段不寻常的独自旅行。但杨锁妈心疼坏了,抱着杨锁哭了起来,决定再也不让他去受苦了。
重病的父亲最终走了,那年杨锁14岁。
父亲走后,看到孤儿寡母的窘境,杨锁的几个堂哥经常过来帮忙。杨锁妈心疼儿子,“小锁,有你几个大哥帮着,家务活你就不要干了,小心磨破了手。”此后杨锁每天游手好闲,很快学会了抽烟、喝酒、打牌。
等杨锁蚂再想让杨锁帮帮手时,他可就不干了。妈妈多说几句,他就顶嘴;给的钱少,他还动起手来。
过于劳累的妈妈病倒了,可还要强撑着给自己熬中药,给儿子做饭、洗衣。最终,妈妈带着满腹担心走了,那年杨锁18岁。
父母给杨锁留下房屋、田地和菜园,还有房前屋后的竹林、树木和水塘。可这时的杨锁什么都不想干,什么也不会干。
起初,堂哥和亲戚们还经常接济杨锁。看着杨锁这么懒,渐渐地,亲戚们也不管他了。不知从哪天起,杨锁开始像上班一样,每天走四公里路到朱堂乡,开始了乞讨之路。
起初好心人总是会给杨锁点饭吃,可他谁给就缠着谁,后来谁都不敢可怜他了,见了他就躲得远远的。要不到饭的杨锁,仍然什么也不想干,只好以垃圾为食了,谁家倒的剩菜剩饭,扔的烂苹果烂橘子,他就捡来吃。
终于,在母亲病逝第五年,连乞讨都懒得去,剩菜剩饭也懒得捡的时候,这个“天下第一懒”的杨锁,终于懒死在家中。
身体看起来一向都很好的杨锁死了,乡里的人分析,可能是冻死的,可能是饿死的,也可能是吃烂菜烂肉中毒死的。
但几乎所有人都说,杨锁是懒死的,更是被父母溺爱死的。
(高伊宛荐自《文摘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