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长不大
2011-12-29Winsoundideas
今日文摘 2011年3期
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澳洲一家著名孕妇装品牌的女老总有些接触。这家公司和中国渊源很深,不少订单就是在中国加工的。他们在中国的生产模式,是将澳大利亚设计师的样稿送到工厂,由厂家来按图加工。
有一次,一款新式牛仔裤安排给了一家新合作的大工厂进行加工。可等拿到样品时,他们全傻了跟——工厂方面无端地给牛仔裤加了背带,使裤子变成了背带裤。面对他们的质询,厂方很委屈:“你们生产的不是孕妇装吗?孕妇的裤子怎么可以没有背带呢?”这样的回答让他们哭笑不得。
这位老总对中国工厂的“善解人意”大为感慨,进而对中国的孕妇装款式发生了兴趣。她吃惊地发现:中国所谓的孕妇装,很多就是放大了的童装。她顺便拿自己的产品到中国的工厂里对女工们进行了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些衣服穿起来很漂亮,但“这是孕妇装吗?”
这位老总感慨道:“准妈妈是最美丽的女人,可以打扮得别有风韵,可中国的准妈妈们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大娃娃呢?她们自己成了大娃娃,又怎么教育她们的孩子呢?”
在澳洲,我的小女儿正上幼儿园,班上的华人孩子有1/4左右,学校还专门请了华人教师,来教所有孩子简单的中文词汇,如“你好”“请”“谢谢”之类。可有一次,我和校长聊天时,她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么华人的父母、祖父母,喜欢跟孩子说一些孩子气的不正规的词汇?‘车子’要说成‘车车’,‘吃饭’要说成‘饭饭’,‘凳子’要说成‘凳凳’……”我还真被她问得哑口无言了。的确,在我的印象中,老外们好像从来没有一套单独的“童话”适用于孩子。
我的大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没有任何家庭作业,比国内的孩子轻松很多。但令我意外的是,她从一年级就开始有写作课了。孩子们写好作文后,老师一般并不批阅,而是要求孩子自已上台朗读或脱稿演讲。虽然女儿才8岁,却已经会创建和使用PPT,比在这里读硕士的中国留学生还熟练。老师布置给他们写作文或演讲的题材很宽泛,有一次的主题居然是“广告如何影响我的购买行为“,女儿就到处收集广告,还专门去查了广告的历史。我读了一辈子书,能把学习和生活结合得这么紧密,还是头一次见到。
在我们的意识中,从孩子那幼小生命形成的初始,我们就将他们当成了被呵护和培养的对象,却从没想过,他们虽小,却与我们完全平等,有着自已独立的性格和主见。准妈妈们把自己打扮成大娃娃,爷爷奶奶们说着“饭饭”“凳凳“之类的“童话”,老师们把一撂撂的课本灌输给孩子……我们知道,在成长的路上肯定会遇到风雨,所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无微不至表达着对孩子的爱。但浸在宠爱里的孩子们,却总是长得那么慢,好像总也长不大……
在澳洲的麦当劳,经常能看到那些本地学生的稚嫩面孔,他们正在为自己的学费而快乐地打工。在他们当中,有些孩子的父母是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而来自中国的同龄人,则拿着父母勤苦赚来的钱,潇洒地享受着留学生活。
其实,既然风风雨雨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根本无法回避,我们何不教会孩子,该如何应对甚至欣赏和享受这样的生活昵?或许,我们该做的只是:让准妈妈打扮得更像个女人,而不是大娃娃;让爷爷奶奶成为孩子们的伙伴,而不是佣人;让老师们成为学生们的朋友,而不是工头;让孩子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长大,而不是宠物……
(魏富昌阿林荐自《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