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也有“蚁居”现象
2011-12-29赵全敏
今日文摘 2011年6期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毕业生生计维艰》的文章称,中国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其中被媒体热炒的便是年轻人“蚁居”、“蜗居”、“蛋居”等无奈的话题。
有人将蚁族问题归咎于教育大众化,然而这都不是问题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的“蚁居”现象,纽约、东京、首尔同样也有蚁族。
下水道里能安家
29岁的玛丽·珍·华莱士刚刚取得新奥尔良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便选择了返回家乡找工作。今年10月她搬到了高海拔地区的科罗拉多小镇克雷德,和比她先来到这里的妹妹莎拉等人同住。冬天很快来了,他们居住的破旧小木屋显然难挡严寒。尽管玛丽事先准备了一大堆木板来修缮小木屋的墙缝,并穿上了最保暖的衣服,但风还是会吹进屋内。对于玛丽来说,刚刚毕业就要面对搬家、换工作和挑战寒冬,这样的日子着实不轻松。
不过,玛丽还算不上是失业年轻人中最为悲惨的,在美国赌城拉斯韦加斯的地下,有更多“蜗居”的人艰难地生存着。在赌城的地下,一段200英里长的下水道成为1000多人的寄居地,史蒂文和女朋友凯瑟琳的“家”就在这里。在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们安置了一张双人床、一个衣柜、一个书橱,这些物件大多是捡来的。
目前,美国就业市场正处在数年来最糟糕的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十分困难,就业的薪酬也今非昔比。斯坦福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该校的商学院也是全美最好的商学院之一,2008年从该商学院毕业的学生94%找到了工作,但2009年这个比率降至74%,预计2010年的情况可能会更糟。名校尚且如此,其他大学更好不到哪去。很多毕业后要么回家和父母同住,要么和很多人合租当“蚁族”。
东京蚁族在家只能躺着
在日本东京,有大量大学毕业低收入的聚居群体,他们居住的地方也都是“蜗居”。东京的“蜗居”分不同的形式,有的称为“1K”,即“卧室+厨房+卫生间”的小房子,面积30至50平方米。还有一类更为狭小的,称为胶囊旅社,美国媒体曾用棺材大小形容胶囊旅社。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或面临失业的蚁族来说,胶囊旅社成了唯一的选择。
已经40岁的中西淳去年圣诞节失业,此后他搬进了东京的“胶囊旅社”居住。有记者还特意拜访了他的这个格子间并描述:
从外表看上去,旅社楼道两旁是如同火车卧铺一般的两排整整齐齐的格子间,每个格子间深不过2米,宽和高不过1.5米,这意味着,只要在家,就只能躺着,根本站不起来。每个格子间只配有一盏灯,几个衣架,一条薄毯,一个枕头和一台小电视。小电视只能用耳机听声音,因为隔音效果差,就连轻微咳嗽声都能被“邻居”听到。整间旅社设有统一的餐厅和公共卫生间,到处都是摄像头。
韩国蚁族勉强糊口
韩国人口相当集中,特别是地方出身的年轻人都极力考入首尔的大学,毕业后更想尽办法留在首尔工作,这更加剧了首尔地区人口的集中程度。然而,留在首尔的年轻人并不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僧多粥少”,使得首尔青年失业率一直位居前列,即使找到工作的人,情况也不乐观。
韩国的工作大体上分为“正规职”和“非正规职”两大类。前者享有各种应有福利,后者相当于“临时工”或“试用者”,不被视为公司正式员工,也不享有任何福利,工资也比“正规职”低得多。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非正规职”的人数大增,其中多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糊口,更谈不上买房养家,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蚁族。
蚁族不断增多的现象引发了韩国全社会的关注,媒体、国会议员都在呼吁提高“非正规职”的工资和各项待遇,然而企业从削减成本考虑,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却迟迟没有行动。
(俞海芹荐自《世界新闻报》)
相关链接:
80后留学生一张床轮班睡
在美国纽约,有一个华人蚁族聚集区,这里生活的多是80后华人。这些蚁族中,不乏美国名校的毕业生。曼哈顿的华人蚁族聚集区离商业区不远,不需要汽车代步,租金低廉且生活设施完备。不过,这里的房子都是破旧的老房子,并且被分隔成若干房间,一个房间七八平方米,有3张床,每个床位每月250-300美元。租客们几十个人合用一个卫生间。如果还嫌贵,聪明的留学生们还想出了一个更省钱的办法:一张床2人白天黑夜轮流住,甚至3个人轮流,每人每天睡8小时。这样一来,最低每月只需要付出80多美元房租。
实际上,日本也有华人蚁族的身影,许多人就住在胶囊旅社里。他们在窄小格子间里一边凄苦地思念着家乡,一面又坚持着追求梦想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