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霆:一个家族的体育情结
2011-12-29吴晓蕾吕冰刘锋
今日文摘 2011年6期
北京申奥最得力的幕后活动家
1974年,中国提出要重返国际奥委会,请霍英东帮忙。这次霍英东不仅自己出面,同时也把擅长英文的长子霍震霆带上,凭借其国际足联执委的身份和在国际商界的名望,多次往返于国际奥委会总部以及相关国家之间,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间斡旋。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回忆,从1951年准备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在国际体育界争取维护中国合法权利的28年斗争中,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在亚洲,出力最多的是霍英东。”
1979年8月,时任中国自行车协会秘书长的魏纪中与香港自行车协会代表霍震霆一同前往荷兰国际自行车联合会参加会议。他们约见了国际自联秘书长,向招待员要了纸笔就匆忙地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问题的提案。会议当天,霍震霆一个人在会场内“舌战群懦”,魏纪中则由于不是会员,只能在会场外焦急等待。最后宣布结果时,霍震霆吓出了一身冷汗——提案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
一个多月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霍英东本人是一位知名的体育爱好者。他从小蒙受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耻辱,深知“强身才能强国”的道理。霍震霆说,爸爸迷恋过举重、网球、足球、游泳等许多体育项目,尤其是踢得一脚好球,打高尔夫球也是他的爱好。事实上,从小就和父亲打网球、踢足球的霍家3兄弟,现在还一直保持着锻炼的习惯。霍震霆说:“我们兄弟3人从小都很喜欢体育,我自己可以说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尝试过。”
谈到北京申奥,霍震霆回忆说:“父亲虽然不是中国申奥委员会的成员,但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最得力的幕后活动家。那段时间,他向不少国际奥委会执委游说,鼓励他们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事实上,他还参与了申办奥运的策划工作和推广工作。”
“父亲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曾经在香港私邸宴请过萨马兰奇。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父亲充分发挥他的影响力,多次向萨马兰奇进行游说。那时,父亲决定出资100万美元,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捐给国际奥委会。”除了国际游说和财力支持外,霍英东父子还积极为北京造势。1993年9月16日,霍英东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摩洛哥蒙地卡罗,为北京申奥作最后努力。本来霍英东对北京申奥很乐观,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中国申奥失败。
“到了2001年中国第二次申奥,父亲当时虽然年岁已高,无法亲赴莫斯科见证这伟大时刻,但他依然让担任香港奥委会会长的我代为出力。”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时,霍英东在香港家中马上与身在莫斯科的霍震霆通电话,父子两人十分兴奋,在电话里反复地说:“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因为太兴奋,霍英东凌晨接完电话就跳到游泳池里游泳去了。
让霍震霆分外伤感的是霍英东没能撑到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刻。霍英东病重时,霍震霆每次见他都会装作很高兴地对他讲:“2008年我们一起看北京奥运会。”“但爸爸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反过来安慰我们:‘我年纪不小了,看不看都无所谓啦!’”2006年10月28日,霍英东因病在北京逝世。
1亿港元资助北京亚运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舞台之后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霍英东当即宣布拿出1亿元港币在亚运村兴建英东游泳馆,当时的英东游泳馆号称亚洲最大的游泳馆,如令它又在2008年奥运会中使用。此外,为配合亚运会在北京举行,霍英东还在北京兴建一家高级酒店——贵宾楼,以接待亚洲各地前来参观北京亚运会的嘉宾。
到了2004年1月24日,一笔高达2亿元港币的捐资,带着霍英东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望,通过霍震霆交给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说起香港的体育成绩,在香港回归踏入第10年,体坛吹来了一股强风,多哈亚运会一举夺得“6金、12银、10铜”的历史佳绩,奖牌由“贫穷”开始富起来。
霍震霆1997年当上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并首次踏足政坛成为立法会议员。他说,记得当年大家都担心香港回归后体育的独立性问题,不过,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及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来港出席回归杯足球赛后,一切都尘埃落定。香港能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留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大家庭中,所以他每次经过湾仔海旁金紫荆广场时,都会勾起丝丝回忆。这里标志着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也代表了他个人事业的里程碑。
令人欣喜的是,在广州亚运会中,中国香港派出了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代表团参赛,其中霍震霆长子霍启刚首次作为港队的副团长出征广州亚运会。团长刘掌珠说:“霍启刚和他爸爸一样对体育很有兴趣,所以他爸爸也想培养他在国际体育方面发展。我和郭志樑先生(港协暨奥委会副会长)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代表团团长,也觉得应该有年轻人来接手,应该给他机会展示一下。”霍家第三代的接棒,正延续着这个家族的体育传奇。
史上最成功的亚运会
记者:身为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届亚运会?
霍震霆:其实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届。首先是1974年的伊朗德黑兰亚运会,因为那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也是我第一次带香港自行车队去参赛;其次就是1990年北京亚运,因为那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当时我都没有想到,20年之后,中国还能第二次办亚运,而且还是在广州。所以这次的参与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一届运动会,也是我从事体育事业这么多年以来的一个里程碑。
记者:北京奥运如此成功,是否会给广州亚运带来一定的压力?
霍震霆:我们知道,奥运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亚运则代表亚洲的发展。现实是,亚洲在上世纪中期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阶段,一直到90年代,亚洲各国才纷纷崛起。到了2006年多哈亚运会之后,大家发现即使在中东国家,亚运也举办得很成功。而且,每次办完亚运会、对于这些亚洲城市的改变是很大的,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因此,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亲王一直强调,亚运就是奥运之后最大型的一个活动,是真正能让人看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面貌的盛事。所以我们全力支持广州亚运,一是知道中国的体育水平和组织能力;二是都知道中国的南方城市,尤其是广州人都很好客。所以大家都很有信心,说这将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亚运会。
北京奥运这么成功,广州当然是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动力当然就是想要在亚洲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更上一层楼,而压力就是广州与北京的情况不太一样。我之前也听到有人说亚运的一些工程“扰民”,但是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就是城市借亚运契机得到发展的表现。从大局来看,对一个城市来说,举办大型赛事就是一个改进城市建设的机会。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亚运会之后给广州留下了什么legacy(遗产),就是举办了一次运动会,两三个星期之后,能够留给本地什么东西,我想,除了给当地留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体育设施,还要让本地人对自己的城市更加认同、更加自信。
广州亚运带给大家自豪感
记者:那么,广州又给亚运带来了什么新的讯息?
霍震霆:广州社会发展之快,现代化的建筑比比皆是,但是我记得以前在广州荔枝湾喝茶的时候,那种惬意和舒适的感觉就是老广州的感觉,现在反而很难得有地方可以享受那种生活。其实一些生活的细节,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可能一旦消失就永远找不回来了。通过这次广州亚运,大家对广州的自豪感就出来了。而且我想,通过亚运会这个平台,不同的亚洲文化会得到传播和交流。广州带来的,则是岭南城市的热情与活力。
记者:那您认为怎样才算是一届成功的亚运会呢?
霍震霆:就竞技体育而言,成功当然意味着体育水平要超过别人。中国的奖牌数是不用说了,特别是这段时间,大家更看到广州的体育设施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水平。但是,对于亚运会而言,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都可能会影响到别人对于你的印象。
现在,广州市民都好像过年一样,换好了漂亮衣服等客人来。但是这次来的不仅仅是亲戚朋友,而是整个亚洲、整个世界。所以我觉得最成功的是,亚运期间,广州的好客精神可以给全亚洲、全世界留下个深刻的印象!
(麦琪荐自《广州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