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两千年从未平静
2011-12-29刘火雄
今日文摘 2011年8期
2011年1月15日,为期一周的苏丹“南方公投”顺利结束。近400万南部选民参与投票,投票结果为98.93%的选民支持南方分离,1.07%的选民支持统一。饱受战乱之苦的苏丹能否借此走上和平之路,国际社会时颇为关注。这片古老而灾难深重的土地,战乱的悲剧总是此起彼伏。
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的苏丹,国土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为非洲之最,也是世界第十大国。苏丹历来是古埃及、地中海及西亚地区诸文明交汇之地。公元前8世纪,苏丹人建立库斯王国,不久后征服埃及,成为法老时期的第25朝。其后苏丹又被埃及征服,成为其行省。
19世纪以来,苏丹沦为埃及和英国共管的殖民属地。在反抗殖民掠夺、争取独立的进程中,爆发了著名的马赫迪起义。苏丹穆斯林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穆斯林遭受苦难时,会有一位伟大的马赫迪(即救世主)现世,以拯救教徒。1881年,时年37岁的艾哈迈德公开宣布自己就是“人们期待的马赫迪”,号召人民对外来统治者进行圣战,把他们赶出苏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马赫迪的信徒,他们被称为“安萨尔”(辅士),安萨尔教派后来成为苏丹本土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教派。
1882年年底,起义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1885年1月26日拂晓,马赫迪向喀土穆发起总攻,喀土穆被攻陷。到1885年底,除了受印度军队保护的苏瓦金和位于北部边界的瓦迪哈勒法外,整个苏丹已经在马赫迪军队的控制之下,马赫迪及其所属的安萨尔军队在喀土穆的恩图曼建立了马赫迪王国,真正实现近代以来南北统一的国家。
攻占喀土穆6个月后,马赫迪死于伤寒病。他挑选的三位继任者开始自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并展开了权利争斗。1891年,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击败其他对手,成为马赫迪国家的新领袖。
1892年,英国人赫伯特·基切纳成为埃及军队的总司令,他积极准备重新占领苏丹。1898年9月2日,英埃联军约2.6万人来到了马赫迪王国首府恩图曼。阿布杜拉率4万兵力迎敌。英埃联军依托马克沁机枪等新型武器,连续多次顶住了阿布杜拉部队冲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参加了这次战役。
恩图曼战役摧毁了马赫迪军队的主力,在英埃联军追击下,阿布杜拉于1899年11月29日战死,苏丹马赫迪王国随之覆灭,其后英埃殖民势力再次统治苏丹。侵占苏丹后,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期间,英国有时为压制北方阿拉伯人势力,一度想让南部从北部分裂出去,与英属东非殖民地(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合并;有时为防止苏丹与埃及合并,作为一种交换条件,又迎合北方阿拉伯人统治南方黑人部落的要求,对南方进行压制。双方隔阂由此越来越深。
1955年8月,苏丹正式独立前一年,驻扎在苏丹南部托里特的赤道兵团,在获悉他们将被换防到北方的消息后,发动了兵变。英国急忙从喀土穆空运了8000名军人进行镇压。参与兵变的幸存者有的越过边界逃往邻国,大多数则拿着武器躲进丛林从事游击战,苏丹南北随即陷入内战深渊。
苏丹北方居民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南方居民约占总人口的20%,多为土著黑人,信奉原始部落宗教、拜物教及基督教。南方希望与北方中央政府分享权力和资源,但一直受到打压,导致内战绵延不绝。直到1972年3月,苏丹政府才与南方代表签订协议。结束了持续17年的内战,南方随即实行自治。
1983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苏丹总统尼迈里颁布《九月法令》,强推伊斯兰法,引起南方人的强烈抗议,开始从事武力推翻政府的活动,第二次内战爆发。
1985年3月28日,尼迈里出访美国。当天,由于国内基本食品涨价引起不满,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并与军政府发生冲突。4月6日,苏丹国防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哈卜宣布解除尼迈里的总统职务。
经过几年过渡,1989年6月30日,苏丹第八独立步兵旅准将旅长巴希尔通过政变上台,这是苏丹独立后第三届军人政府。
(詹子玲荐自《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