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多妻多子多忧愁的“何鸿燊”们
2011-12-29戴平
今日文摘 2011年8期
澳门“赌王”何鸿燊分家产闹出风波,几方相争,至今未知鹿死谁手,引起外界的强烈反响。在关注何鸿燊家族的同时,人们也纷纷把目光投向其他因妻妾子女成群而引起财产纷争的华人富豪。
家产争夺硝烟滚滚
纵观香港豪门中的争产情况,可谓硝烟滚滚、风云变幻。香港丽新集团创办人兼主席、亚洲电视有限公司永久名誉主席林百欣的家族争产大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林百欣有3位太太,各房子女早在父亲去世前,就为家产分配明争暗斗。其中,归在大太太名下的养子林建康从小到大对林百欣言听计从,深得其欢心和信任。
外界一度盛传林百欣要将最值钱的家业交给林建康。二房所生的儿子林建岳见状,一面积极发展娱乐事业,投资东亚娱乐和寰亚电影公司,以《无间道》等系列电影取得优秀业绩,争得父亲的重视;一面在父亲跟前极尽讨好,暗示“血浓于水”,自己才是理所应当继承父亲财产的“亲生骨肉”。林百欣从此对其青睐有加,最终将总值百亿港元的综合企业集团丽新王国交由他掌管。
而大房长子林建名、养子林建康和三房女儿林明珠,只能获得一些非上市的收租物业和证券投资等资产,因此对林建岳充满怨恨,见面也互不理睬。兄弟阋墙,势如水火。2005年,林百欣去世。葬礼当日,三房妻女还在暗中较劲,都不想让对方进场。
周生生珠宝创办人周芳谱家族,2010年也因为品牌所有权大打官司。周芳谱原配子女拥有“粤港澳湛周生生珠宝金行”,妾室后人则拥有“周生生珠宝金行”。
由于两房各自拥有的金行名字类似,都想将“周生生”品牌占为己有,只好对簿公堂。结果,香港高等法院判决,两房妻女均可使用“周生生”作为注册商标。看来,周家的争产大战风云未平,还要持续很久。
台湾富豪妻妾成群、争产也不乏其例。台湾知名大巴公司阿罗哈客运创办人陈棋培拥有10房太太和15个子女,“虎标万金油”创始人叶重德有两房太太,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有3房太太。
王永庆于2008年去世,不到一个月,二房、三房为争夺在台湾遗留的600亿新台币(约合136亿人民币)上了法庭,另有自称王永庆“四房之后”的3个孩子也寄来身份证明,提出“认祖归宗”……这场混乱的大戏,一时间成为台湾媒体热议的焦点。
最终,各方就王永庆的600亿新台币遗产提出了一个“和解方案”,但分法很是繁琐。大房要将分到的300亿遗产中的一半均分给二房和三房,让她们各得75亿;另外300亿由王永庆的3个妻子和9个子女均分,税后每人约分到10亿。总体来说,王永庆的遗产是被“和平瓜分”的,还算体面。
但台湾尚德实业董事长蔡城的命运就很悲惨。2009年10月,蔡城因车祸过世,遗留上百亿元新台币遗产。两房妻女相互争夺,以致蔡城的遗体一直放在自家豪宅里,无人过问。最后还是周围住户告到法院,才得以安葬,解决了这桩离谱的案子。
都是风流惹的祸
这些富豪家族之所以频频出现财产争夺的乱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家眷众多。而富翁能娶上几房太太,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
有资料显示,1841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基本采用英国法律,但在部分领域仍容许香港华人继续奉行中国传统的习俗,妻妾婚姻制度正是其中之一。
直至1971年《婚姻改革法令》生效后,香港才正式禁止纳妾。而现在,特区政府仍承认在《婚姻改革法令》生效前按《大清律例》定立的婚姻关系,之前所娶的妻妾也都具有配偶身份。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老一辈的香港有钱人便合法拥有多位妻妾。
而在台湾,早在19世纪90年代,娶妻纳妾就成为一个男人“有钱有能力”的标志,也是大众所承认且接受的事实,不会受到法律制约和道德谴责。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一夫一妻制”的提倡及女权意识的抬头,一夫多妻(妾)现象才逐渐淡出舞台,但老一辈的企业家和富豪家族仍然维持这种现状。即使在今天,虽然台湾法律不允许一夫多妻,但仍有“两女(以上)共侍一夫”的情形。因为,即使纳妾,只要不去做婚礼登记,就不会犯重婚罪。而且,只要几房太太相安无事、不揭发不张扬,就能维持家庭和谐。但这种“和谐”,多半会在男主人离世后很快演变成家产争夺战的腥风血雨。
对此,不少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何港澳台的有钱人不趁自己身体状况良好、神志清醒的时候就立好遗嘱,把财产分配安排妥当?为何总要留下一些不明确的地方,让妻室子女争吵不休,甚至要闹上法庭,贻笑大方?
香港富豪施永青透露了不少“富豪同仁”的想法:如果很早把家产分了,虽然可以平息争端,但就会让子女失去“争取分多一点”的希望,他们可能从此就不再那么孝顺父母了。“所以他们宁愿迟迟不立遗嘱,让各子女都自以为还有机会争取分多一份。这样,他身边就不愁没有人献殷勤,不管这是真情还是假意,也比无人理会、孤独等死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经济状况较好,那时很多企业家靠双手打下江山,如今多已步入晚年。但他们往往没有预先为家产分配做好准备,一旦健康状况恶化或意外死亡,争产风波就会随之产生。因此,估计未来一段时日将是港台家族企业出现财产纷争的高峰期。
难求解决之道
富豪家族争产的现象于家庭、社会来说都不是好事,针对这一现象,有何解决之道?
2010年2月7日,香港《星岛日报》撰文指出,华人富豪可以参考一下世界顶级富豪盖茨和巴菲特的做法。他们分别承诺,在死后捐出家产的98%和99%用于慈善,总值超过千亿美元。“他们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已做好捐出财产的决定,一来可以积福,二来可以避免子女争产。”
其实,如今很多富豪也已看透财富的本质,想走上慈善之道。台湾已故“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2004年在给子女们的一封信中写道:“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随身带走……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他希望子女能认同自己的意愿:“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于员工与社会。”
遗憾的是,王永庆的愿望没有成真,他的财产终归还是被一群妻室儿女瓜分完毕,没有留给“员工与社会”半文钱。
华人富豪财产纷争乱象还在继续,即使此次何鸿燊家族争产事件尘埃落定,也会有其他争产事件风云再起。但富豪家族财产走向科学管理、回归社会是大势所趋,这有赖于富豪财富观的改变,以及婚姻、纳税等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王宛芝荐自《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