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集结号

2011-12-29钱颖技汪元

中学生天地(B版) 2011年7期

  编者按:
  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晚清漫长沉郁的黑夜,神州大地迎来了民主共和的曙光。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年轻人的事业。在那个山雨欲来的年代,是年轻的生命率先吹响青春的集结号,为古老的中国重新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转眼间,历史的车轮行进了整整一个世纪。在这翻天覆地的100年中,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了年轻人独特的气质和使命,不管身处何种时代背景,他们永远都是那抹最鲜明的色彩——最敏感的接收者,最真诚的行动者,最恣意的抒写者,在历史的每一幕舞台上,激情燃烧青春的誓言。
  值此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之际,《中学生天地》吹响青春的集结号, 我们走入几所中学校园,让同学们票选心目中各个时代的青年典范。根据同学们的投票情况,我们打造出了一份入围名单。
  诚然,这并不是一份权威的名单,它不够全面,也不够专业,然而它却是90后们与历史的一次真诚对话——在这风云变幻的100年中,哪些名字被我们记住,哪些行为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祭奠与传承?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同学们对自己的青春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历史卡片: 1911~1937
  
  大时代:
  辛亥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红军长征
  “七七事变”
  时代关键词:除旧立新 民族兴亡
  青春表达方式:舍生取义,用生命改写时代,在青春年华里决然离去。
  人物掠影:乱世沉浮中涌现出一批英年早逝的革命者:林觉民、高君宇、刘和珍、邓中夏、蔡和森,等等。他们是风骨卓绝的性情中人,也是侠肝义胆的豪情壮士。而当革命的空气中飘荡起新文化的气息,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意气风发的现代作家群:鲁迅、徐志摩、林语堂、石评梅、郭沫若、郁达夫、萧红、丁玲,等等。他们将时代的烙印,诗意地雕刻在青春的记忆里。
  
  特写一:
  
  林觉民:革命者的侠骨柔情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说过,他心目中最值得信仰的英雄,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这位24岁就离开人世的青春少年因为革命事迹为后人称赞,其所作的《与妻书》因感人肺腑而被广为传颂。
  林觉民出身于清末民初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便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7年赴日留学前夕和陈意映结婚,四年留学期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林觉民以学校放樱花假为由回国参加广州起义,此时妻子已身怀六甲,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他在手帕上写下广为流传的《与妻书》,全文情深意切,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广州起义失败后,传言当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他慷慨陈词,满庭震动。就连下令处死他的张鸣岐都不得不叹道:“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是什么让一个柔弱的知识分子迸发出如此惊人的豪情壮志?在写给爱妻的绝笔中,他说:“我为什么要赴死?是因为,我要让天下有情人,像我们一样恩爱的夫妻,能够继续恩爱下去。要如此,必须有人跨出第一步,那么这个人就是我林觉民。”是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气举动,并不是因为他想要成为一个英雄神话,而是一个年轻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碰撞出一条民族的出路,去祭奠一个浪漫的革命理想。
  林觉民死后葬于广州的黄花岗,和他一起长眠此地的还有广州起义的其他烈士,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令人震惊的是,这七十二烈士多为青春少年,平均年龄只有29岁!悲痛之余,聊以安慰的是,倘若没有青年的理想,没有对生活的信念,没有追求理想的热忱,一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特写二:
  
  徐志摩:浪漫是一种信仰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节选自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1915年,18岁的徐志摩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后北上继续求学,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他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屠杀无辜的惨象,决定到国外留学,以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第一年主修社会学,入学10个月即获得荣誉学士,随即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时逢“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波及大洋彼岸,徐志摩在中国留学生中组织了不少课外活动,并深受《新青年》影响,将学习兴趣逐渐转向文学。
  为了追随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思想,1920年徐志摩放弃在哥伦比亚攻读博士学位,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然而种种阴差阳错,最终未能实现师从罗素的夙愿,却遇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维纳斯——林徽因,并经林父介绍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文学。由于对欧洲浪漫主义的迷恋,他开始以自己的生命和个性来阐明理想,他与张幼仪离婚,大胆地追求林徽因,虽然这浪漫的求爱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康桥的宁静和幽雅,使徐志摩变得狂热地崇拜大自然,在他发现康桥之美时,也发现了自己——一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
  1922年徐志摩回国,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他以一种天真的激情来抒发自己的爱情理想;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将现实的苦闷和焦躁寄托于大自然,他认为要让敏感的心灵重返童真的天性,社会的污秽才有净化的希望。
  1931年,徐志摩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不幸遇难,像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一样,在飞天的烈焰中长眠于世。回顾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浪漫于他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只有他,会把“佛罗伦萨”翻译成“翡冷翠”;也只有他,会为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去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更只有他,执著地将康桥式的诗意当作救治人类社会的终极信仰,像那个年代多数的留学生一样,踌躇满志地循着西方的精神蓝图,用浪漫的情怀在心中构建起一个“理想”的中国。
  
  在这个时代,还有这些人获得了90后学生的提名:
  
  萧红
  上榜理由:倔强地记录了一个弱女子在民族的灾难中所经历的反叛、觉醒和抗争,用“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谱写成一首一咏三叹的时代悲歌。她的一生,是与命运和贫穷艰难抗争的一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传奇史诗,是一个才华横溢然生不逢时的女性的悲剧。
  高君宇
  上榜理由:“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句高君宇生前所写的诗句正是他29年光辉而短暂人生的传奇写照。
  石评梅
  上榜理由:她是以笔为器的“五四”进步青年,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邓中夏
  上榜理由:他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全国工人运动的最高领导,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为了革命的未来,在南京的雨花台刑场,年轻的邓中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和珍
  上榜理由:鲁迅笔下的刘和珍让人印象深刻,“那个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女孩在死亡面前居然会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猛士吧!
  郁达夫
  上榜理由:文字中弥漫着文学青年式忧郁和颓丧的情绪,既是这位乱世才子一生的缩影,也反映了身处动荡的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抗战胜利前夕被日军在南洋杀害,给他的人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叶思遐萧山第三中学)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让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电影《十月围城》,电影里李重光那不容质疑洋溢着热情的爱国义气,让我感动到落泪。
  (何清华杭州第十四中学)这是我一想起来就觉得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有一种特别能担当的范儿,生如夏花,死亦如夏花。
  (杜佳佳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我喜欢读民国作家的作品,字里行间透着传统的文人品格,又充满西式的浪漫,真是遒劲飘逸的风骨啊。
  (陈斌杭州第十四中学)身处乱世,青春的荷尔蒙在呐喊奔走中燃烧释放,那个时代没有平庸者,连悲剧都是传奇。
  
  历史卡片: 1937~1949
  
  大时代: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年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时代关键词: 国破家亡战乱连年水深火热
  青春表达方式:抛头颅,洒热血,肩负民族兴亡,为中华崛起而战。
  人物掠影:在战场,留下了董存瑞、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这一个个不朽的名字。在狱中,江竹筠、陈然、许建业等红岩烈士,为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后方,战争年代的莘莘学子在水深火热中仍不忘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在这流亡大学里,走出了著名作家汪曾祺、何其芳,走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走出了华罗庚、费孝通等一代学术精英,走出了后来影响新中国在世界崛起的一代人。
  
  特写一: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
  董存瑞出生于察哈尔省南山堡(今河北省怀来县),7岁时读了几天书,因家贫而辍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3岁的董存瑞积极投身抗战,成为家乡抗日游击区的儿童团团长。当时,区委书记兼武委会主任王平来到南山堡,听说了13岁的董存瑞与鬼子、汉奸英勇斗争的事迹,便住在他家里,给他讲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并教他唱歌、识字,引导他懂得革命的道理。就这样,革命的种子在少年董存瑞的心里生根发芽。
  不幸的是,王平在一次从县里开会返回的途中,被叛徒出卖。叛徒引着敌人包围了王平,王平寡不敌众,最后他举起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董存瑞听到这个噩耗后,悲愤不已,他毅然加入了民兵组织,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机智勇敢的表现使他在大战小战中屡次立功。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队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请批准我去!”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碉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撑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董存瑞牺牲时,年仅19岁。共和国的史册上,将永远铭记着这些年轻英雄们共同的誓言——“为了新中国,前进!”
  
  特写二:
  
  江竹筠:永远的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红梅赞》
  
  江竹筠,1920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作夫妻。1945年,她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1948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江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牺牲时年仅29岁。
  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时,她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撬杠、带刺的钢鞭、电刑、竹签钉十指……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的酷刑,却始终奈何不了一名29岁的女共产党员江竹筠,而支撑她血肉之躯的只有共产主义不朽的理想和信念。她是用钢铁意志铸造的共产党人,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渣滓洞的难友们对她表示了无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江姐虽然离开了,但她超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朵红梅,在红岩的腥风血雨中昂首怒放,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正是像江竹筠一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为革命事业舍弃自己的一切,漫长的战争年代才迎来硝烟散尽的一天,在地动山摇中绽放新中国开天辟地的神话。
  
  特写三:
  
  西南联大学生群像:流亡途中的青春凯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十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西南联大的两千多名学生中,有的来自后方,有的来自沦陷区。根据蒋梦麟(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任西南联大常委)老师的回忆,同学们往往不止穿越一道火线,有的趁黑夜偷渡敌人把守的桥梁和河流,一旦被发现就会丧命;有的为了穿越敌人防线几天都吃不到东西,但什么也阻止不了年轻人求知的决心。从上海到昆明,一路求学的李政道用了三年时间才走完这漫长的流亡之旅。1937年,不满16岁的李政道流落到贵州一家茶楼当差,当时日本飞机频繁轰炸,他在贵州的生活就是一边自学一边靠冒死为别人打扫茶馆来糊口维持。贵州地形险峻,行路危险,在西去贵州遵义的路上,李政道搭乘的邮车在翻越一道山梁时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