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主持是怎么炼成的
2011-12-29龙薇薇
中学生天地(B版) 2011年10期
编者按:龙薇薇出道很多年,是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当之无愧的当家主持人之一,主持过无数的大型晚会和重要节目,但至今,她仍保持着一种谦卑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当小编向她约稿时,她低调地给自己的文章命名为《在节目中成长》,而正是这种低调,让我们看到了——
我是70后,小时候是个爱看电视的孩子,尽管当时的节目品种比较单一,但那种由主持人带领、声画结合的形式让我着迷:白发苍苍的陈铎老师如同智者开启《话说长江》,外形帅气的杨柳字正腔圆地播报《新闻联播》,万人空巷的《正大综艺》更有美丽知性的杨澜用语言描绘世界各地的美丽……我向往成为电视里的人。
当我高考决定选择“艺术类主持人”方向的时候,学工科的父母极力反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他们的生活信条,“这项工作能当饭吃吗?哪怕不选择工科,志愿里填上非常抢手的金融外贸专业也行啊!”从小喜欢朗诵、演讲的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叛逆,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发展处在初级扩张阶段,主持人、播音员比较稀缺,而电视表达手法对主持人的要求更多的是执行串联和播报,只要你普通话过关、形象大方、屏幕感觉流畅轻松,基本就能入围。我如愿进入了电视这一行。
每一天都是新手上路
准主持人们在学校学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声,吐字归音,而当你真正踏上工作岗位,会发现每一天都充满语音发声之外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感受和思考。
还记得当年采访在横店拍摄《鸦片战争》的导演谢晋,我一开口就浑身发抖,人家可是大腕啊!谢导拍着我的肩膀说:“没关系,我来说。”从拍摄初衷到创作过程他侃侃而谈,我完美地扮演了手拿话筒的角色。没过多久,面对来杭州宣传《红河谷》的冯小宁和宁静,我又一次语无伦次了,接下来机器出问题、现场光照不够,整个团队集体紧张了,冯导说:“你们真不容易,从摄像到编导到主持人都是女的,你们是妇女频道的啊?”一句话让我们放松下来。“为什么您拍的电影名字大多和颜色有关?之前还有《黄河绝恋》和《紫日》。”这个话题让冯导兴奋,他谈到了色彩基调与创作思路的结合。这个关键问题来自编导的归纳。拍摄结束后我一直在想:采访时,要怎样调动嘉宾,要怎样发问?我该怎样向编导学习?
2005年主持超级女声杭州赛区的比赛。有几场我在外景与粉丝们互动。当时的活动总导演,来自湖南卫视的王平一再提醒我:再小的版块也要有针对性地提问。我当时糊里糊涂,直到活动结束后的某一天我顿悟,拎出特点,言之有物。当一个出色的主持人真不简单,唯有一再思考,反复践行才能不断进步。
而要践行,离不开学习、观摩、琢磨,看好节目,看好文章。电视这份工作每天都是新的,新鲜过后,主持人是在领会了节目定位意图,与节目气场吻合后,尽情感受、发现新的亮点的人;是从自己的视角来发问、组织各个环节的人。在达成共识的气氛里,你是主人,用凝结成的“你”的想法欢迎到场的每一位。
于是,有了向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的提问:“你会怎样向出租车司机描述你的工作?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世俗生活会削弱你的先锋性吗?”
有了向带领家乡村民奔富裕的海归村官张文琼的提问:“名校毕业,实习就赚了100万的你为什么要当小坑村的村长?是海归工作不好找吗?你今天穿着名牌巴宝莉,家人也大多从事跨国贸易,良好的家境和从商的血统,定期捐钱不是很轻松吗,为什么要做最基层的农村工作?”
有了向舞台剧导演赖声川的提问:“当灯光转暗,演出开始的时候,您在哪里?”后来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柴静也向赖导提出过——简直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主持人不是化完妆说完台词了事的岗位,主持人需要独立思考,要找到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并赋予灵魂。
每一个转折都很重要
1999年,台里压缩节目,我从主持人转向幕后做了一年编导,这个岗位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让我明白用电视语言讲好一个故事需要怎样的节奏。在这之后我一直兼任编导工作,这也让我慢慢意识到,当节目走势和预期不一样,比如嘉宾流露出强烈的情感波澜时,主持人应该怎样把握。
5·12地震后,我们做了特别晚会:北川中学的毕业生,如今在杭工作的四川人联系上当地的家人了吗?失去父母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救助?我们的志愿者可以做些什么?晚会开始了,当描述灾难和情感故事的短片播放的时候,现场彻底陷入悲情。触及回忆的问题要不要问?面对这样的状况是一起痛苦还是适当节制?如果没有编导工作的锻炼,我可能很难跳出主观情绪,客观来衡量。虽然在那样的气氛下我做得并不够好,但我在判断和调整。
“同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煽情是廉价而轻率的行为,准确是主持人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我用这一准则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及节目的走向,最后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主持任务。
从去年6月开始,一档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薇薇生活家》开播了。在这档节目里,我成功地完成了主持任务,除了主持人还兼任制片人。晚间10点半面对的是怎样的收视群体?节目做给谁看?我们可以涉及那些方面?怎样更好地统一主持人和节目的风格?我和编导们一起定位。李云迪、谭盾、林怀民、汪涵、欧阳应霁等名家先后走进节目,而现代居家环境学、美食、收藏、鉴赏、情商训练等版块也陆续推出……
有价值观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如果主持人的屏幕气质和价值观与节目吻合,整体风格会让受众更乐于接受,而这样的工作转变让“模糊”多年的我不是听别人安排而是自主地找到确定的风格——相对知性,轻松亲切。我终于以比较清晰的形象和节目走到了一起,用完整的状态传递“薇薇生活家,非常会生活”的理念,并树立个人品牌。
相比起点,转折点更重要,因为在时间的流动中,每一份工作都不是静止的。
每一次主持都有收获
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常规栏目,走进电视的嘉宾都是经过挑选的有特点的人,因而每场节目都会有收获。
宁波梁氏裁缝帮的后人,姐弟俩一个在上海某广告公司做副导演,一个在贸易公司工作,可能受家族遗传的影响,他们最终放弃高薪,在梅家坞租了房子,把全部积蓄用在致力于恢复传统服装。他们从织机入手,钻研服饰的文化之美。汉代的成人笄礼,明代的皇帝大婚,从仪式到着装严谨复原,特别是一针一线的手工缝制,让人有惜物感并体会文化的厚重。
从事有机耕种的现代农民阿郎,从IT精英到田间农人,他把时间和精力交给土地,换来自然健康的果蔬,并引发当地的老百姓自觉加入不施肥、不锄草、保证土壤的品质、信赖种子自然力量的“自然农耕”队伍。2010年云南大旱,他免费帮助当地老乡采用该法则培育的高山梨,因为苗好、土地净化环境好、杂草稳固水土带来保湿,那片果园反而在灾情中获得了丰收。
而每年的大型活动更是让我获益匪浅。《浙江骄傲》,那些内心高贵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否被关注都在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并用一己之力树立某种标准或实践古老的情操。仅仅是把他们引荐给观众我都觉得荣幸。
《心中有爱献出来》,在这个时代大家是怎样生活的?有哪些坚持与信念?活动之初,我并不知道会迎来如此真挚、期期精彩的直播:来自杭州的黄明明同志是出生在战场上的红二代,他用珍贵的文献、绝版照片、步枪子弹带我们找回不能忘却的记忆。他曾经追寻父亲的脚步前往孟良崮,谈到山下3888座无名英雄烈士墓,老人无法抑制情绪,“不是他们没有名字,实在是惨烈无法分辨……”
主持人是一个容易带来浮名的工作,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从那些善良、美好、坚持、真挚的参与者中学习净化和选择。“挖掘生活的含义,我的工作悦人悦己。”
每一个伙伴都值得敬重
工作多年你会发现: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电视台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不少人离开,也有不少人怀着梦想进来。我身边的编导同事,有的做什么类型的节目都能牛气地获奖;有的临时给的选题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辩证看待,适时地幽上一默……每一天我都在露怯,每一天我都在成长。我不知道这份工作我能做多久,但我愿意和功力深厚的老队友、青涩却新锐的新队友一起带着热情上路,我们每一个人是那么不同,就像所有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愿我们一起走向光明。
我知道,年轻的你也许会一如当年的我,被电视迷住,向往那个魔方里的世界。真心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只是你该知道,主持人不仅仅只是一个打扮得光鲜亮丽站在镜头前说话的人,他更需要沉淀下来,用真诚、思想、阅历、情感和电视机外面的世界交换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