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博:我的青春励志大片
2011-12-29白国宁
中学生天地(B版) 2011年12期
翻看于智博的简历,这个男生高效而又精彩的青春跃然眼前——
16岁赴美留学。
19岁就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美排名第一的供应链管理系。
21岁以最佳学生称号毕业并受聘戴尔电脑公司。
24岁荣升为负责10亿美元资金的国际采购部经理。
25岁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MBA。
27岁成为花旗银行十名全球领袖项目成员之一。
28岁被联想集团特聘为总裁高级助理。
你一定会想,这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一路都有着骄人的战绩。你能想到,16岁以前的于智博是一个中学排名倒数的“输在起跑线上”的男孩吗?
连于智博自己都说,自己的经历很励志。跟我面对面聊天的时候,他笑着说:就用我的经历来给中学生朋友们打打气吧,这可是一个典型的“咸鱼翻身”的故事!
输在起跑线,胜利大逃亡
记者(以下简称记):媒体给你下过一个定义,说你曾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于智博(以下简称于):我可以说是输得很惨的孩子,不是一般的惨——从小学三年级升到四年级的时候,曾经留过级。上中学时,虽然有一点点进步,但还是常常倒数,尤其数理化考试常常不及格。
记:那时候父母一定很着急吧,有没有打骂过你,或者送你去上补习班?
于:那时候的我除了吃饭、睡觉,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做功课,但就这样我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父母没有打骂我,也没有给我施压。其实我心理压力挺大的,经常和父母交流,说觉得读书没意思,还不如去打打球,跑跑步。偶尔我考得很不好,父母也会发火,但事后他们会对我说只要真正做到尽力而为,也就不勉强。
记:后来,学校组建体育班,是你自己想去的?
于:我自己去的,我爸也十分支持,我爸觉得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事实证明,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树立必胜的信心,对一个男生来说至关重要。
记:那你的状态是从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
于:16岁那年,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募留学生,那时的我正在高中苦苦煎熬。面对这一机遇全家人作出了一致的决定,于是我就踏上赴美留学的旅程。这可以说这是我的胜利大逃亡。
记:“逃亡”最初的感觉怎样?
于:我去的学校在美国俄勒冈州,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所学校全部的学生加起来不到50人,整座小镇只有350人,所以说我到达了一所真正的乡村中学。我下飞机的时候想,来错地方了吧?小镇只有那么几座平房,连个红绿灯都没有,学校也是连排的平房。
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这个学校的?
于:至少一个月以后。美国的学校非常注重体育运动。篮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平时也喜欢玩。我当时没想到自己能够在美国的校队里打上主力,可我觉得我得去拼一下。我身体素质没他们好,他们从小就一直锻炼。于是我每天比他们起得早,到篮球馆去锻炼,练投篮、罚篮。训练的时候,他们跑10圈,我跑12圈、15圈。渐渐,教练看到了我的努力和进步,我从替补队员打上了第一替补。在赛季的后半段我成为了首发球员,乡里乡亲都来看比赛,当我出场的时候,整个球场的人高呼我的名字,那一刻我自信心前所未有地爆棚,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我做不了的。
记:这算是你“逃亡”后的初次成功吗?
于:在那个赛季结束的时候,我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佳进步奖。这给我极大的鼓舞,让我真正从阴影中解脱出来了,真正开始抛开负担,充分享受全新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上课的时候我也更有精神、更努力,每一天都感觉心情非常好,精神饱满,做什么事情都很带劲。
记:那所美国中学和国内学校相比有什么特色吗?
于:最不一样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汽车tSqTjewIM+jX1N14OiDG4A==维修。我当时连汽车都没摸过,也没开过,但在那个课程中,我把那么大的机器打开,把它的零件拆出来,研究好,组装回去,这车又能转了——对那时的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记:那你是不是学得特别好?
于:我从零学起,到后来居然也能鼓捣这些零配件并组装到一起,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对建立我的自信心很有帮助。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我不是笨蛋,连汽车这么复杂的玩意儿我都能研究明白,说明只要我肯学,很多事情我都可以做得到,我突然觉得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快乐。那种学到知识的满足和欣喜的感觉就是从那时候起慢慢培养起来的。
记:这个时候你发现学校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不再是分数了。
于:衡量标准多元化了,只要你肯做,做得好,周围的人都会给你一个认可。而且我意识到,我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原来我觉得数理化那些很难,我根本就学不会,难道是因为我笨?但后来我发现,当我全心投入到那些我感兴趣的东西中去,我轻轻松松就能学得很好。并不是因为我笨,而是人各有所长,承认并且接受有些东西不符合我的兴趣并且我不擅长,积极寻找那些我喜欢的,我擅长的,真正能实现我价值的领域。
寻找最佳匹配,迎接闪亮时刻
记:中学毕业为什么选择东俄勒冈大学?
于: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的最佳匹配。对我来说,当时的最佳匹配要符合这几个要求:首先它得收我,因为我成绩不是很好;第二,价钱得低廉,我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第三,我不敢走远,俄勒冈是我相对熟悉的区域。所以我选择了东俄勒冈大学。
记:你说了一个词“匹配“,这个考虑相当理性,你当时就悟到的?
于:这是很现实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每个阶段的状况。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在国内参加高考,我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因为成绩实在太差。在美国乡村高中的时候,我知道报常春藤名校就像自杀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找了个我有可能上的,这样我觉得是合理匹配。
后来,随着我能力、见识的提高,东俄勒冈大学已经达不到我以后想要达到的境界,我觉得我要转学。大二时,我的成绩已经不错了,我决定转学去一所知名度更高的大学。
我选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综合排名是美国前50的;它的供应链管理系是全美第一的,著名的麻省理工是第二名;它在前50所大学里,学费算是相当低廉的。供应链管理系是关于怎样经营公司,这对我来说比较有吸引力。
记:上大学的时候,你对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需要什么,都一清二楚了?
于:我知道我自己有几斤几两,如果有8两,我一定把它充分发挥出来,我不会发挥出6两来,但如果让我做1斤的事,我知道我不能胜任,那就不要浪费时间,还不如集中火力把我自己的实力百分百发挥出来。
记:你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还得到过 “最佳学生” 称号,这是个什么荣誉?
于:每一届的毕业生里只有一位这样的学生。“最佳学生”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它由三个部分来考察:一是成绩,二是你对学校这个社区的贡献;三是你对这个社会的贡献。这三点结合在一起,由学生来选。
记:我相信在这样一所大学里优秀的毕业生比比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奖项会青睐于你?
于:因为我在学校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组织了中国供应链论坛。
记:怎么会想到办这样一个论坛?
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对供应链的要求期待有更大的提高,而密歇根也是个工业大州,密歇根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又是全美最强的,我觉得我来办一个中国供应链论坛是很有意义的。
记:既然史无前例,必定会遇见许多困难,你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于:组建论坛首先得有嘉宾,那才有观众去听。很少有人愿意去一个从来就没组织过的论坛上当嘉宾,他不知道你的组织能力如何,何况是个不明来历的、默默无闻的学生组织的。他们为什么要浪费宝贵的工作时间来你这里?这就是最大的困难。我的任务就是要说服那些嘉宾,您为什么值得来,为什么应该来,同时您应该帮我们去找别的嘉宾,邀请他们一起来。
这项工作是十分艰辛的,当时没有钱,没有来演讲的嘉宾,更没有支持你的观众,但是我们突破了第一个嘉宾,请到他以后,后面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容易了。直到2003年,论坛开幕的时候,我们请到了13位嘉宾,有接近400位观众到场。
记:你是怎样说服第一个嘉宾的?
于:死缠烂打。我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他,反反复复地打电话、写电子邮件,甚至他在开会,我在门外等他,只为跟他聊几句……我的诚心诚意终于打动了他,他决定请一天假,专程来我们学校做嘉宾。
记:听说现在密歇根大学还保留着这个论坛,并且还成立了基金?
于:是的,论坛从一无所有开始,到有了约15000美元节余,还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基金,现在每年奖励一名从中国到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和一名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书的并愿意去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建立这个论坛可以说是我在大学里最大的亮点。当年在美国的大学界,还没有过单纯由学生组织的国际性论坛。
记:你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
于:我觉得这和我热爱的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跑步,跑不动了我爬也要爬过去,不管有多累我一定要跑完我预设的距离。打球,我即便是输,也要让你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下次和我较量的时候你得忌惮我。
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说到爬和挫折,我绝对是有发言权的。我中学成绩那么差,我的很多同学去了清华北大之类的名牌大学,成了天之骄子了,可我却远走他乡默默无闻地在东俄勒冈大学苦苦挣扎。我去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时候,是个转校生,可人家已经准备考研了,我又比人家差了一步……可是人生有很多条起跑线的,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并不见得我永远落后。也许你现在的成绩不好,但并不代表你以后的人生,就会永远落在他们后面。
记:你的成长似乎和体育精神密不可分?
于:请大家注意体育精神和体育成绩的区别,体育成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