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之后

2011-12-29沈奇岚

中学生天地(B版) 2011年12期

  又看到J同学是在十年后,他开着一辆车,在弄堂口等我。
  J也算得上是我熟悉的朋友吧,在我出国前也常见面,毕竟我见过他失恋痛哭的样子,他也见过我戴着牙箍冒着傻气的样子。凡是见证过彼此青春期的朋友,算得上知根知底,若还能在时间里贫病不弃,那就算得上是一辈子的朋友。这些人像亲人,不需要常联系,却知道他们就在那里,就是一回头的距离。
  J在中学时代,是个典型的理科生,热爱电子游戏,痛恨语文外语。他总被班主任点名批评,罪名无非是上课不专心,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组织男生一同去网吧等等。J也无所谓这些批评,他的成绩不好不坏,理科文科刚好互相抵消优势劣势,所以毕业后进了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专业都不是他喜欢的计算机,据说是被调剂去的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他对这些都不怎么上心,继续用读高中的态度读着大学:和哥们一起玩游戏,及格万岁。他喜欢电脑,软件硬件都能卸能装,他还没有毕业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电脑专家。读大学时,我的电脑一出问题,第一个电话必定是打给他的。记得有一次,他骑着他的小破车穿越整个上海,来修我的电脑。拆开机箱之后,他白我一眼,说:“不是软件问题,是风扇。里面积灰太多了!”
  有意思的是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刚好网游兴起,J因为他的业余爱好早已是骨灰级的玩家,也懂得些许编程,就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当时不怎么起眼的网游公司。也因为他长期锻炼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总组织男生们去通宵打游戏,然后翻墙回宿舍),很快地成为了一个团队的管理者。现在的J,竟然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了。
  我笑着对他说:你做过我文章中的励志人物。他说:没怎么努力,也没怎么刻意,就是在做喜欢的事情。
  也是,和其他积极奋进的人生不同,J的生活顺其自然。他从来不勉强自己去刻苦奋斗。我们也讨论过,如果当初他听了班主任的话,认真读了语文英文,现在会做什么。他想了想说:不可能,那太痛苦了,我不干。
  某种程度上我是羡慕J的,他从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没有想过从中获得什么利益。他也从不勉力去追求第一,他就在规则之内把自己照顾好。这算是一种人生智慧吧。十年之前,我们又怎么知道这是一种智慧呢?在班主任眼里,这是一种不上进。
  埃迪特是我在德国的艺术家朋友。她已经60多岁,是6个孩子的妈妈。和她的相识缘于朋友所托,带着她在上海走街串巷找壁画。相识之后,才知道了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慕尼黑市长夫人。她从前是慕尼黑市的高级官员,可是她最爱做的事情是摄影。所以当她的丈夫成为市长之后,她就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摄影创作,在世界各地办展,为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失学儿童筹款建医院建学校。谁能想到10年之前,那个在政治选举演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厉害女子,竟是这么出色的艺术家。
  “政治不是我最喜欢的”。她离开那个令人艳羡的位置和权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她说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认识。有一次和她一起在饭店吃饭,有个男子上前来向她表达爱意,说他一辈子在寻求的女人就是埃迪特这样勇敢美丽的女人。埃迪特听了很高兴,她转过头来说:“要知道,一个女人到了60多岁还有人来对她表白,那真是让人愉快。”她的丈夫已经连任四届市长,可他和她都喜欢骑自行车上班。“我不需要BMW,因为我不需要。我不需要名牌,因为我不喜欢”,埃迪特说。他们就是有这样的自信,没有这些东西,他们依然是幸福快乐、充实自信的,不觉得匮乏,也不羡慕他人。
  J和埃迪特是我生命中的财富,这样的朋友总是让我的世界更丰富。他们告诉我的一个重要道理是:用单一标准衡量他人,是自己最大的损失。用单一标准衡量自己,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和误解。十年之后的人生,谁也无法预料。无论身处哪个阶段,不得不去完成一些事情,履行一些角色,最重要的是不丢失自己最初的真诚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