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久跑教学设计的另一个角度
2011-12-29邓若锋
体育教学 2011年11期
一、从“关注生命”出发,让学生对耐久跑学习进行感知确认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组织与要求时间
1.知识引导
(1)耐久跑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是维持人类生命发展与完善的基本要素之一。
(2)耐久跑是在军事、危情(自然灾害和人为突发事件)中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3)耐久跑在现代竞技比赛中的重要性。1.进行课的开始常规。
2.按老师的要求识记知识要点。
3.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5′
2.技能形成:创设与“生命”有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耐久跑经验和知识,在“跑与我的生命存在”的情境中进行耐久跑的尝试性练习,获取对耐久跑的初步体验。进行男生1000m、女生800m的练习体验。
组织:在田径场相应区域起跑。
要求:尽自己的能力完成。6′
3.感知确认:学生完成相应的耐久跑后,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感觉,并将自己归位于相应的感知区(三个感知区:感觉良好、感觉一般、感觉难受)。学生凭自己的感觉,确认自己应归位的区域。组织:学生在相应感知区集中。
要求:实事求是4′
[设计意图] 耐久跑学习活动之初,教师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并用耐久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与自己现有水平对应分类(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再与学生交流耐久跑对个人生命发展与当前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现实意义。在创设的“跑与我生命同在”的情境中,通过耐久跑后的感觉来判别自己所处的感知区,从而对耐久跑的学习进行感知确认。
二、以“生命体验”激励,让学生对耐久跑学习进行身体确认
教师引导 学生体验组织与要求时间
1.知识引导
(1)耐久跑“苦”的原因与出现生理极点现象的关系。
(2)耐久跑与良好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3)评价耐久跑的健身效果的知识。将教师讲的内容与自己的感觉进行联系,是否相同。组织:学生在相应感知区集中。
要求:认真听。3′
2.技能形成
(1)刺激学生去吃“苦”的欲望,好好地体验生命发展中的“苦”。
(2)体验“耐久”的感受。
(3)在相同的时间内(6分钟)进行不同距离的耐久跑(女生比男生少200m)。1.“感觉良好”组进行1300m跑。
2.“感觉一般”组进行1100m跑。
3.“感觉难受”组进行900m跑。组织:在田径场相应的区起跑。
要求:与同组(感觉区的同伴)一同完成。7′
3.身体确认
(1)引导学生第二次寻找自己的感觉,并将自己归位于相应的感知区。
(2)让学生互测心率。
(3)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效果评价。
(4) 让学生有成功的感受,并伴随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回忆和再现。学生凭自己的感觉,第二次确认自己应归位的区域。组织:学生在相应感知区集中。
要求:实事求是5′
[设计意图] 当学生对耐久跑的学习有了初始感知确认后,知道了学习什么内容,并了解到所学内容对自身生命发展的长远意义和目前学习生活的现实作用,对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已有初步的识记,知道其目标的概念性标志,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了联系,知道了自己需要达成的目标。此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创设与“生命发展”相关的学习情境,针对不同感知区学生的情况安排相应的练习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耐久跑经验和知识,在“吃苦”与“耐久”的特定情境中进行耐久跑的尝试性练习,并通过耐久跑后的感觉第二次来判别自己所处的感知区,获得对耐久跑的身体确认。
三、用“生命发展”引导,让学生对耐久跑学习进行要点确认
教师引导 学生体验组织与要求时间
1.知识引导
(1)耐久跑的过程虽枯燥持久,辛苦难受,但跑后感觉较好。
(2)用耐久跑锻炼身体需要进行运动负荷的控制。
(3)人的生命发展与完善与耐久跑同样需要经历枯燥持久、辛苦难受才能获得好的感觉。将教师讲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进行联系,是否相同。组织:学生在相应感知区集中。
要求:认真听。3′
2.技能形成
(1)引导学生进行400-600m的调整性练习。
(2)耐久跑后身体放松练习。
(3)耐久跑后的呼吸调节。1.进行放松跑练习。
2.身体放松练习。
3.呼吸调节。组织:在田径场进行。
要求:按教师要求进行。5′
3.要点确认
(1)采用适度的耐久跑进行健身活动,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大肺通气量、提高身体有氧代谢能力和机体免疫能力作用明显。
(2)耐久跑对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特别有效。1.回答老师的提问。
2.口述耐久跑学习的要点。
3.进行课的结束常规。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积极思考。2′
[设计意图] 当学生对耐久跑进行感知确认和身体确认后,需要对此学习活动进行相应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对耐久跑意义的内化过程,形成对耐久跑学习内容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将耐久跑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生命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让耐久跑科学健身的手段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此时,组织和引导学生用耐久跑作为调整性练习,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再次通过一定距离(400-600m)的练习,体验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从中领悟到耐久跑对自己生命发展的意义,认同其耐久跑的学习内容。
(本教学设计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以健身知识技能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编号:06B100)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省广州增城中学5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