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学校体育: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

2011-12-29李小伟

体育教学 2011年11期

  [编者按]中央七号文件的下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及“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七号文件精神的相关措施。为了全面了解各地有效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现状,继2010年推出“课改万里行”专题报道后,本编辑部将继续联合多家专业媒体推出“走基层 看落实——各地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特别报道”,深入基层,报道各地落实中央七号文件的新思路、新经验;反映基层在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的思考和期盼。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建筑文化、舞台文化、音乐文化、书画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交际礼仪、歌舞娱乐方面都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质。而这些,在上海的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方面同样有所体现。十余年来,笔者通过参加大型运动会如东亚运动会、全运会、残运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报道,见证了上海竞技体育及上海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迅猛发展。笔者以为,上海之所以能涌现出具有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常昊的深度的竞技体育,与上海具有厚重扎实的学校体育密不可分。近日,笔者来到上海采访学校体育工作,对此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受。笔者感到,上海的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探索和努力,且能够吸纳国内外优秀文化促其发展,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特质。
  事实上,上海学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对于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中考体育敢为天下先
  1979年4月,上海崇明中学(以寄宿生为主的县重点中学学校),首先进行了体育考试的尝试。尽管已经无从考证该校当年体育中考的初衷,但作为一所以升学率为最主要目标的县级重点学校,进行这样的改革一定面临种种困难和压力,逆势而上并坚持下去进而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该校的努力充分体现出上海教育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自信。
  1981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指出,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试验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精神和要求,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应当说,当年上海崇明中学的体育加试为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这项工作随后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对于上海自身而言,体育考试推动了上海市的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转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促进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稳定了师资队伍;各地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体育考试在社会、学校、家长中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班主任在课外活动时间始终督促学生有组织地配合体育考试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真正落到了实处。而这项工作推进直接受益的是广大的上海中学生们。
  迄今为止,30多年过去了,中考体育的“指挥棒”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中考体育“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广大中学生体质普遍得到增强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为学校体育保驾护航
  2001年7月13日,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首次明确了伤害事故中各当事人的责任范围和赔偿标准。该条例于当年9月1日起在上海实行,这在全国创造了第一。
  1997年,有关部门对上海市三区一县的128所中小学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年内,学生伤害事故平均以14%的幅度逐年上升。由于没有相关法律,致使许多案件的处理结果令校方和学生监护人都不满意,有的个案处理过程甚至长达6年。中小学生伤害案责任归属问题,一直没有一本“明白账”。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这也一直成为困扰他们并且无法解决的难题。
  笔者记得,就在这一时期,中国教育报驻上海记者站的记者金志明,通过对一场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官司给予了报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90万索赔案的刊发在全国尤其是上海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一报道的价值不仅在于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大讨论,还在于它推动了学校体育中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制化进程。根据这一报道反映出的问题,加上有关方面的调研,最终促成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在这一事件中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体现出上海媒体人的高度责任感。
  上海市的《条例》不仅界定了伤害事故中当事人的责任范围,让当事人从喋喋不休的争论中解脱,而且各自的权利都得到了维护,对中小学生起到了保护和关爱作用。
  对于全国的体育教师和校长来说,体育活动安全又何尝不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单杠放倒,跳箱进库房,校园安全严重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共六章四十条,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可以这么说,作为第一部有关学生意外伤害的条例,《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对于教育部《办法》的出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教育部《办法》的颁布实施,无疑为我国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撑了腰,使得他们的教育活动有法可依。
  国际交流促学校体艺繁荣
  上海新中中学在1998年世界中学生闭幕式上的休闲体育、弄堂体育、戏曲艺术、民族体育等展示只是上海市名目繁多的国际交流的一个具体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教育也以不亚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国内外进行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而学校体育和艺术则扮演着“窗口”的重要角色。朋友来了有歌舞,走出国门有阳光体育,上海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不仅展示了上海学子的多才多艺、强健体魄,更展现出中国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上海人认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上海走出的教育国际化之路,不仅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也让他们培养身心发展和与社会相适应人才的健康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已真正成为上海教育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在课改中努力探求发展
e34a17303d8b0112be9cd52a43dffb0c4145684a10fd1ee72871e8904e0819dd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启动新一期课改,将传统的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保健”,这次先于国家开展的课程改革首次对上海市学校体育的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出发点,树立‘健康第一’观念。”这对当时因资源缺乏而偏重于培养拔尖后备人才的体育教学目标来说无疑是一种创新。
  1998年,上海开始了二期课改,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身”,一字之差,却让体育课超出了一般学科的概念,直指现代体育的本质——全民健身,并使体育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鲜明地呈现出来。
  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是什么?育人,即培育人格完善的新一代接班人。上海市不仅明确了改革目标,而且对如何让高位目标实现“软着陆”的途径作了清晰部署,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教学层次都有创新且用意深远。以初中体育课程为例,在4年408课时的设置中,1/3的课时用于必须掌握的包括跑、跳、掷在内的基本运动技能,1/3课时可供学生在球类、民间体育、游泳、韵律操等大类中根据自身特点各选择一项至两项进行组合发展,剩下的1/3课时则结合学校传统或特色项目展开拓展或探究式学习。这种立体化课程架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校有了发展特色的可能。近些年,上海课改最明显的成效是一批扎根于不同学校里的传统体育项目有了长足的发展,特色学校已从19所扩大到139所。与此同时,许多学校纷纷将各自的传统特色校本化,自行开发教材、按层次设计教学进度、普适性教学与运动队训练相结合,这使得传统项目既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又能不断“孵化”出“宝塔尖”上的优秀人才。而另一方面,对于原先没有传统项目的学校,因为要“填充”拓展或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所以纷纷开始研究学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产生了一批新型特色项目。这些做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也是对上海为什么能培养出姚明、刘翔这样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疑问的最好解答。
  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上海市不仅更加重视学校体育,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有了新的定位:未来十年,上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理念,上海市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学生健康工程:
  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促进医教、体教结合,增强学校体育卫生的保障能力,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学校卫生条件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地区医疗资源为学校提供医疗服务,在若干高等学校周边或校内布局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一所寄宿制中学建设具有医疗资质的卫生室,在初中以下学校和幼托机构建设现代化保健室,实现“一校一医”。健全中小学营养午餐配送体系,推进学生专用餐厅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制定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保障每所新建学校都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馆,重点建设一批学校与区县、社会共建共享的体育场馆,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鼓励所有学生学会游泳。推进体教结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小学“二线”运动队及体育传统校,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队伍。
  相信,随着上海教育的发展,学生健康工程的不断推进,上海的学校体育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为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