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而先进的上海体育教学
2011-12-29王子朴
体育教学 2011年11期
上海是一座很独特的城市,说它独特,主要在于这座城市之于中国,远不能作为代表和具有象征意义,但却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桥头堡。这一点,无论是让列强用鸦片打开的门户广州,还是同样具有百年中国缩影的香港,甚至八国联军入侵的终极目标地北京也是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纪中心,似乎都比不了上海在西方人眼里的近现代中国地位。换句话说,在近现代的中国,对外,上海某种意义代表着中国;对内,上海又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人眼里的西洋。
也许是这种独特的情愫,上海在许多领域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表现。如在文化领域,无论在中国历史上各地各界的文化品牌如何久负盛名,上海一定有着自己或人物或流派或氛围引领着国内之先的文化潮流元素;还有体育界,即便上海无论在全运会还是奥运会中其金牌不能数一数二,但仅凭一高一快的两大招牌,也足以让世界认识了上海,了解了中国。即便这里的教育,似乎从未入过中国教育某种流派,而永远都是另辟着蹊径,却又永远占据着前沿和领先地位,让“外地人”不断前来“朝拜”。
在这种背景下的上海体育教学,自然也遵循着这样的一种奇特规律。上海体育教学中的这种奇特,说白了就是不随大流,走自己的路。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全国上下开展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课标运动”时,上海地界上似乎就没有顺应这种如火如荼之势,而是沿袭着自己始终如一的“二期课改”。即便课程名称也没有简单地追随全国“体育与健康”的统称,而是称之为“体育与健身”,揭示了从体育走向健康的关键流程——“健身”,抓手更适切,意义更深远。
当然,强调上海的诸多奇特和新颖,并不是强调它如何刻意地在标新立异而与众不同。上海课改中的自成一体,放眼在上海长期持续的课改历史进程中,不过是一种固有的坚持而已。今天我们看到上海“二期课改”中令人艳羡的成果,也不过是“一期课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对走向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建立结构优化、内容优化、形式优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一种新的探索。只不过“二期课改”的时代背景恰好合上了我国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课改轨迹,于是将其套入大潮而忽视了上海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
其实上海在其体育教学中的许多成功经验,放在上海百年历史的文化大背景中,都有着许多让我们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无论如前所言的体育与健康关系中,上海没有较其目的和意义,而是究其所达健康之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即健身。再有课程理念由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这里面的“育人,健身、健智、健心、健美,平衡身心”影射出的“新课标”几大领域,不知何为西施、何为东施?也不知谁走了百步、谁走了五十?
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一定不只是十里洋场的繁华,也不仅是百年中国的缩影,还应该在于它的文化影响力,这一点在于上海文化的传播力和同化力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也希望上海体育教学的“二期课改”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影响一下其他地方的体育课改,发挥它的独特气质和先进性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