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0位人力资源经理谈“面试大忌”等

2011-12-29

人力资源 2011年4期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对近500名人力资源经理进行了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容易把事情搞砸,其中一些地方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对如下一些基本的错误,应特别注意:
  参加面试不要迟到,不要贬低以前的雇主。不过有些招聘经理表示,有时候甚至连久经沙场的应聘者也会在阴沟里翻船。
  应聘者往往会以一种过于亲昵的语气与招聘经理交谈——根据20%受访者反馈,这是一个普遍问题。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残疾人维权中心的人力资源主管玛丽·维罗比说,有一次她面试的应聘者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居然评论起她眼角的一颗麦粒肿。“当时我就作出了决定。”玛丽说,那名应聘者没有得到职位。
  67%的受访者认为,着装不当是个大忌——它比求职简历中出现错字都要严重(58%的接受调查者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失误)。荷兰国际集团美国金融服务业务部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查恩坦尔·沃比克说,如果应聘者技能出众,她可以原谅简历中出现一个错字,但衣着暴露或穿着懒散,等同于立刻被拒绝。
  人力资源协会对近500名人力资源经理进行的调查还发现。
  30%的招聘经理将在15分钟内决定是否雇佣应聘者。
  40%的招聘经理表示,如果在面试中应聘者的手机突然响起,那就“没得可谈”。
  70%的招聘经理更喜欢应聘者在其公司涉及的领域有过不领工资的实习经历。
  39%的招聘经理说,能否与应聘者产生“化学反映”,在其招聘决策中占有一半的作用。
  该调查显示,在面试过程中,一些应聘者过早地向人力资源经理提出诸如福利奖金、休假时间和工作灵活性等问题(30%的招聘经理表示,招聘者在面试后的双方交流中问起薪水问题是可以的)。约9%的受访招聘经理表示,应聘者根本不应该询问待遇水平,除非是面试官主动提起。 (据《意林》)
  
  “善人”陈光标:从废墟中挖出50个亿
  
  从少年万元户到千万富翁。陈光标出生在江苏泗洪县农村,小时候家境贫困。13岁起,陈光标开始卖冰棍,贩水果,贩粮。17岁,他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他换过几个工作,但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
  一次,陈光标到药店闲逛,见一群人围着一个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反复询问。陈光标不由灵机一动: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一定会大受欢迎。几天后,他拿着募集到的3000元钱,请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安装上显示器,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并获得了国家专利。随后,他摆起地摊来卖货。
  3个月过去了,陈光标挣到1.8万元钱。他开始租房销售“跨世纪家庭CT”。半年时间,他卖出了5000多台。1997年,陈光标创立了南京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两年后,他成为千万富翁。
  发现“藏在乱石堆里的金矿”。2000年,面对跟风者的搅局,陈光标决定转行。通过朋友介绍,他对拆楼领域产生了兴趣。按照有关规定,城市旧区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旧房,开发商要贴补拆房公司几十元。但事实上,大多数拆房公司白干都乐意。因为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楼房,其中拆除的钢材、木材、塑料等能获利30-60元不等。
  2001年初,他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第二年他竞标拿到一个大工程,拆除南京一个老展览馆。刨去各种成本,陈光标净赚285万元。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后剩下了由混凝土碎块、砖石、渣土、砂浆、装修废料等组成的建筑垃圾。清理它们,每吨需要20元运费。一个10万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将产生8万吨建筑垃圾,仅运费就要160万元!基于此,陈光标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何不把建筑垃圾转化为生态建材。2004年,陈光标去德国考察,惊喜地发现了他寻觅已久的这种“武器”。那是一台巨大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眨眼工夫,堆积如山的砖头、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就被“嚼”成了细小的颗粒,而这种颗粒还可以铺路使用。陈光标当即以300万元一台的价格从德国引进了10台。接下来,陈光标开始向修路单位推销他手中的建筑垃圾颗粒。起初人家还半信半疑,当了解到这种环保建材的妙处后,大订单纷至沓来。原来,他们以前铺路时用的碎石子每吨的价格为130-140元,而用建筑垃圾颗粒,每吨才30元。直到如今,这种建筑垃圾颗粒仍供不应求。
  身价50亿的低碳富豪。后来,陈光标开动脑筋改进设备,让机器除了会生产小颗粒,还能出粉末。他把这些粉末以不菲的价格推介给制砖企业。正愁找不到生产原料的砖厂老板们,几乎没怎么讨价还价,就直接与陈光标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建筑垃圾粉末很快便成为制砖企业的新宠。
  2003年,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随后,他又将拆楼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汽车、家电、生产设备等方面。陈光标也因此迅速跻身于亿万富翁的行列。 (据《大众投资指南》)
  
  创新要求优化人才配置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在《文汇报》刊文中强调,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一系列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瓶颈开始凸显,其中阻碍创新的瓶颈尤其明显。按照经济学理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社会经济良性运作的本质标准,以此衡量我们的现实,人才资源和资本资源这两种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非常不利于创新。
  他说,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和存在垄断部门等原因,科技研发的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优秀人才越来越不愿意从事科技工作,大部分选择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电信、电力、石油等垄断行业或政府部门。其实早在高校招生时,优秀生源的大部分就已进入了金融、管理等专业。最近几年,即使在以理工科见长的名牌高校,如上海交大、清华、哈工大等,录取新生中的尖子也大都就读经济类专业。至于百万应届大学生考公务员,亦已司空见惯。早些年,当科学家是多数孩子的梦想,而今,当演艺明星、公务员、银行家成了首选,有些孩子提出要当科学家,甚至会被家长呵斥。
  这种就业或专业选择倾向,折射出收入分配扭曲的现状。现在最顶尖科学家的收入还不及一个金融高管,至于大多数科学家,收入大概还比不上垄断部门一般员工的收入。我们总在呼吁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但我们给他们创造了相应的环境了吗?没有好环境,很难鼓励优秀人才选择当科学家。如果不以制度保证一流人才源源不断进入科学家队伍,哪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