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细节拾遗

2011-12-29张洪彬

中国教师 2011年4期

  45分钟的课堂质量如何保证?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备好课,备好学生等,这些方面固然重要,可有些细节却也是不容忽视的。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教师若能注意一些细节,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
  一、课堂上的掌声
  掌声是一种信号,一种无声的语言。课堂上响起掌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学生倾服地鼓掌;一种是某些学生有了出色的表现,同伴给予鼓励的掌声。无论何种掌声都说明师生是愉悦的。可如果课堂上频频出现掌声呢?我们又该深思些什么?
  杜郎口的风刮进各个校园之后,有的学校觉醒了,开始探寻适合自己的路;也有的学校意识到要改革,便开始模仿。于是,校园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像杜郎口课堂上飘出的掌声。一时间掌声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的说明与标志,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此起彼伏的掌声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表现,掌声次数越多,说明学生越踊跃。于是要求学生给回答正确的同学鼓掌,并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静下来去感受一下课堂上频频响起的掌声,思考一下掌声的意义。当掌声每节课都时时响起,掌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了吗?是不是机械的、毫无意义的重复,且成为一种课堂的累赘呢?掌声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表现吗?过多的掌声又占用了仅有45分钟课堂的多少呢?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认真地思考过?教育需要对这些细节思考。
  记得笔者上大学的时候,古代文学老师要求背诵古文选上的《诗经》篇,当时的我刚刚踏入大学校门,自以为背诵这些没有用,还想当然的认为大学教师也不会去提问,结果第二天上课,杨教授竟然提问到了我,我只好无奈地说:“不会。”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学习文学积累是必要的,而背诵是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来你们做老师,对学生说,我知道的东西可多了,学生可能会说,背一首《关雎》听听,你不会,怎么能算是学好了呢?”那一次,我听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课。第二天,我便有计划地开始背诵。没想到的是再次上课,杨教授又叫起了我。我很流利地背诵了一篇较难的文章,当我的声音刚刚落,他便扬起双手给我鼓掌,同学们也被带动起来一起鼓掌。当同学们的掌声落了以后,他又一次扬起双手,“我还要给你鼓掌。”当时的我从掌声中听出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后我学习更加刻苦了。那掌声令我终生难忘!
  课堂上,掌声不在多,而在于出现的是否及时、恰当。掌声应是发自内心的外在表现,而不能成为一种硬性规定。课堂上的掌声可以成为学生生命觉醒的一次转折点;可以成为学生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还可以传达一种美妙的情感。有掌声的课堂精彩,没有掌声的课堂也可以精彩,关键是我们用心做了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关注细节就关注了课堂的质量!
  二、课堂上的下意识
  课堂上教师有许多下意识的动作直接影响课堂质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怕学生不理解,我们一遍遍重复,殊不知这种重复非但无益,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干扰,影响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学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尝试,哪怕是失败,他们也会从中获取经验。一道数学题,学生稍有停顿,我们便认为学生不会,开始讲解,没有思考的讲解又能好到哪里呢?时常听有些老师这样说:“这些我都讲了好几遍了,他们就是不会。”“这道题我讲了几百遍,学生仍然犯同样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获取知识是这样说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镇里举办的优质课大赛,笔者听了四五节,有一种现象频频出现,那就是:学生每回答完一个问题,教师都要把他的回答再重复一遍。在精心准备的优质课上出现这一现象,我们不难推测,平时的课堂上也定会如此。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至少还没有发现这一下意识的动作。40分钟的课堂,每个问题教师都要重复一次,还会有多少可用的时间?不可否认,对于应该强调的东西,教师重复一次也未尝不可。但是,若重复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后,就不能不让我们担心。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怕学生回答不响亮,怕其他学生没有注意听,怕学生回答不完整,怕……因怕,所以要担起这个“重任”,可结果是:教师成了“学嘴婆”,学生惟教师不听。长此下去,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开始在教师的“怕”中慢慢“退化”。课堂成了“听”的地方,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
  下意识有时还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课堂上我们看见一个学生在扭头说话,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他没有认真听,私下一问才知他在说有关本节课的内容。这些下意识往往会造成我们与学生的隔膜,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课堂上的下意识。
  很多下意识的动作,我们并没有注意到,那是因为“爱”充盈着我们的心,我们爱的真切,所以自然地认为爱的正确。《漫谈英式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其实就犹如一群蝴蝶,我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网在网兜里,更不要把他们制成标本钉在墙上,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我们应该学会放手,即使放手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我们不去尝试,我们的“牵手”就会越来越紧,学生的自由就会越来越少。
  三、教师的语言
  听一些教师的课,发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流程适当,可教师的语言表达却不够精湛。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清晰,使学生一头雾水,于是又转变提问方式,造成对学生思维的干扰;一些教师语言冗长,不生动,不形象,长期下去,学生会出现听觉疲顿状态;一些教师语速过快;一些教师声音不够响亮;一些教师语音呆板,没有起伏变化;一些教师语言逻辑性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
  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质量。教师要内修语言,使语言表达科学、生动、明晰、准确、简练、形象、通俗易懂。语言要表达的速度适中,音色圆润,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观看和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课堂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准确,灵活,语言充分服务了课堂,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问题的提出简洁而明晰,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紧紧地吸引学生。如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语言情感浓烈,音调抑扬顿挫,所以,她的课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现实是: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自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至少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语言对课堂质量的影响,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就不会对自身的语言表达进行反思,更不会有意培养这一方面的能力。于漪老师的朗读声情并茂,文章的魅力因为精彩的朗读而尽显其外。王崧舟老师富有诗情的语言,让课堂充满诗的气味,“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学生。精湛的语言表达是教师用来进行人性陶冶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以上诸细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却也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反思这些细节或这些细节之外的其他细节,教师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效地主导课堂。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田氏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